(指导江山谈“儒释道”第二十一期)
“爱信信,不信滚,不要打扰我飞升。“道门网言论一出,包括道教内部人士在内的围观群众纷纷称赞,很多人也把这句话视为道教修行的意义。真的是这样吗?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但我们应该用宽容的心来看待这个问题。。。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仍然认为把这句话作为道教中心思想的人是宗教团体中的寄生虫,根本不是致力于修道的人。
道教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不能用信与否来概括,也就是说,道教不仅仅是为了修心。佛陀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理论并非天衣无缝。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有许多缺陷。如果你相信,愿意像罗汉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愿意像菩萨一样做好事,那么你就是罗汉,菩萨,所以即使你有意识。但如果你每天只知道念经,那么你所谓的意识就是假的。在释教中有这样一个专门念经的派系,这是一种非常违背原教义的现象。
在道教中,这样华而不实的场景不太可能出现,道教非常关注现代生活,也注重身体实践,不做无用的工作。道教中的许多常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中医。一些中医药方,名玄武、青龙,见之就能与古代炼丹家联系在一起,葛洪的药方也给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女士以启迪。道士们经常参与重要医术的编写,其中有许多名医在医学发展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如唐代的孙思邈。
中医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位很高,在现代社会孤独多了。人们认为它是落后和不可靠的。例如,中医认为蝙蝠的粪便是可见的。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处方,鲁迅先生对中医的批评已经在文章中说过了。然而,我们不应该忽视一点:认为蝙蝠粪便可以治愈眼睛,是中医在观察中发现蝙蝠的眼睛比人类强大得多。观察-分析-预测-实验,这不是科学研究的一套方法吗?古人总结的方法可能不科学,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已经开始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和可行方法的依据,并有了充分的科学研究意识。发展到中期之前的道教是古人智慧研究的结晶。
[img]74534[/img]
由于道教在古代从事科学研究,许多观点必须通过长期的观察来总结。其实践的目的是飞行,他们真的相信人们可以通过长期的实践来实现不朽的领域。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
民间有人飞升的传说,他们开始研究。现在看来,这种轻率的态度可能并不严谨,但当时信息的传播条件有限,人们的认知水平受到限制。当很多人传说一件事,说得生动时,别人很难相信。既然已经确定了长生不老的修行目标,那就开始研究吧。所以道教人隐居山林,不是炼丹就是吃药,各种方法齐头并进。在山里呆久了,万一遇到老虎就不好了,总要练点防身手术吧?于是有了轻功武术。即使老虎无法抗拒感冒,也要有医疗水平。于是对草药进行了研究。因此,最初的道教在修身方面非常擅长,每个人都身体健康,组织清明,基本上没有飞蛾。
[img]74535[/img]
此外,中早期道教的感人之处在于,他们不仅自己学习和享受这些东西,还把这些研究成果写成书籍,公之于众,造福社会。这些记录中的一些东西现在看起来非常离谱。如果他们生病了,他们可以在纸上写一个单词,然后吃掉它们,然后他们就会好起来。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亲自尝试过。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些东西一定是他们个人实验的结果,现在已经被现代医学证实了。
无论是严谨还是负责,这些都只是中早期道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大群“仙人”出现在道教中,引起了神仙崇拜。之后道教变成了什么样子?画符、做法、烧香、拜神...他们早已把祖业抛在脑后,越来越向虚无飘渺的地方飞驰。这是认真的修行吗?这是把祖师爷的遗训挂在心上吗?这样的“修行”,越到后期,越无知,甚至抛弃经典、自力更生的新说,夸大自己的能力,打前辈的脸。道教直接从一个崇尚健康科学、由贵族和学者组织的科研组织转变为神棍的大本营,但学者们没有立锥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道士只有捡起神棍丢失的东西,才能不辜负自己的初衷。将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多了解现代科研成果,多丰富自己,为人民服务,深入世界,积德行善,是实践的最佳途径。实践注重实践和贡献,不仅仅是高冷的外表。
为什么修道的人都相信经过修炼就能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