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七八九拾”的数字大写是中国古人发明的10个“小写数字”的同音别字,已成为防止篡改数字进行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那么,谁发明了大写数字呢?大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明初朱元璋执政时,史书记载四大案件轰动一时,其中“郭桓重大腐败案”震惊了朝野。郭桓曾担任户部侍郎。任职期间,他利用职权与当地官员勾结。他犯罪的方法是利用空白账簿大做假账,篡改数字大肆挪用货币和粮食。他贪污的石粮总数达到2400万,几乎等于当时全国秋粮的实征总数。该案涉及12名朝廷高级官员和6个部门的官员,以及全国许多地方官僚地主。
朱元璋对“郭桓贪污案”大为震怒,亲自下令将郭桓等数万人斩首示众。为了反腐败,朱元璋还制定了严格惩治经济犯罪的法律法规,并在全国财务管理中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最重要的是把记录钱粮数字的汉字“123456789000”改成难以改变的大写“1234578900”。因此,有人认为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金额数字大写的先驱。
然而,也有人认为,金额大写早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前就已经被广泛使用,明末清初考证家顾炎武的考证可以作为证据。顾炎武曾在《金石文字记·岱岳观像记》中推断:“所有数字作为一、二、三、四、五、陆、七、八、九等,都是武后所改和自制的。顾炎武认为,武则天除了发明了“赵”等许多“自制字”外,数字大写也是她首创的。武则天时期建立的石碑上有大写数字。@ 大写数字在当时的诗歌中也很常见,比如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长庆集》《请勒魏博等四个兵马守本界事》,都有这样的记载:“况且军队1月份的费用,计实钱2拾漆(7)8万贯。由此可见,武则天的大写数字比朱元璋早了近700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在宋代,朝廷官方文件中使用的数字必须大写。据宋代学者程大昌《演繁露·十数改用画》一书记载:“今天的政府文件数不胜数,都取声同画多者改用。所以一、二、三、四等等,本来都不算数,直接取同声之字,借以为用,贵点画多不能换成奸耳。”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数字大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汉晋时期。《西游记》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病危,奄奄一息的故事。大臣魏征知道他的灵魂已经到了阴间,于是托阴间的老朋友崔珏试图营救他。崔判官翻阅生死簿时,看到唐太宗的死期是贞观13年,就在13年的“一”上加了两幅画,篡改成33年。后来,阎王在生死簿上看到唐太宗名下还有20年的阳寿,便让李世民返本还阳。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也说明有些数字确实存在容易篡改的缺陷。因此,大写数字从西汉开始流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阿斯塔墓出土的《唐林德元年(公元664年)西州高昌县官方贷款男孩抄袭》中,记载:“崇化乡正史玄政纳林德元年官方贷款男孩二斗,12月3日。意思是林德元年12月30日,崇化乡正史玄政向仓史支付了两斗官贷小麦利息。在《高昌延昌27年(公元587年)6月兵部条列买马钱头数奏行文件》中,也出现了“都合买马,用银钱捡伍文”的大写数字。虽然这些大写数字是“偶尔发现的”,但足以说明武则天前东晋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在券契中使用大写数字。
作为“小写数字”的同音别字,古人发明的“大写数字”原本是另有意义的。比如一是专一;二是变节;三是“人参”的另一种写作方式,表示加入;四的初衷是任意妄为;在古代,吴有“五人为伍”的说法;陆原意是指地势平坦的高于水面的土地;七是漆树或油漆;八是收集谷物的无齿耙;九是美丽的黑石;捡起来就是捡起来。
毫无疑问,数字资本实际上是古代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智慧的结晶,武则天只是继承了民间写作,使资本数字普及,朱元璋是为了预防经济犯罪,在全国大规模强制实施完整的数字资本规定,使资本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古人何时发明的金额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