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计划从今年11月12日起发行2015年版第五套100元纸币,据说主要是为了提高纸币的防伪技术,方便公众更准确地识别纸币的真实性。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伪造货币和私人铸造假币的现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被反复禁止。货币是经济的基础,经济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如果假币和假钞泛滥,它们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货币史上,有无数的假币案例。
古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国家规定后保持不变,所以一般认为铸造的钱越多越好,作为增加财富收入的一种方式。当政府铸造资金时,为了盈利,他们经常偷工减料,这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私人铸造的欲望。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减轻铜币的重量。例如,在西汉初年,货币严重短缺。汉高祖实行荚钱。名义上,它的重量是12泰铢,但实际上只有3泰铢。董卓当政时,他把五泰铢换成了一泰铢,货币贬值了四五倍。一些民间人把12泰铢的钱融化成12泰铢。市场上的货币重量和规格各不相同。
另一种方法是掺入低价值的金属,如锡或铅,以降低铜钱的含铜量。这主要是因为铜的生产非常有限。北宋时期,矿产品的官方价格为:铜每公斤约200文,锡每公斤35文,铅每公斤18文。可以看出,铜的价格约为锡的5.7倍和铅的11倍。
西汉王莽时期,实施了几次硬币改革,发行了三种新货币:大泉50、契刀500、一刀平5000,俗称金错刀。一个大泉50相当于50株,一把契刀,500株,一把金错刀,5000株。然而,货币的实际价值与货币表面价值有很大的不同。
[img]73786[/img]
从上图可以看出,私人铸造的大泉50是由自制模板模仿的,但它往往不像官方资金那么精致。文字扭曲,资金本身的重量很小。然而,正是这样的货币仍然可以在民间流通。官员和人民私人铸造的趋势非常强烈。“至于普通人,有无数的人抵制罪恶。”(《汉书·王莽传》)
第一年(20年),王莽下令停止使用大大小小的钱,换成布。布长2英寸5分,宽1英寸,大布黄千属于布。这种硬币只有5泰铢的重量,但作为1000泰铢使用,是那个时代极其虚拟和高的货币。它的发行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社会上私人硬币的行为。
[img]73787[/img]
私人铸造的假钱甚至会出现错别字,比如图中两块盗铸的大布黄千,“黄”和“布”的笔画与官方铸造的笔画不一致。但它通常混合在真正的钱中,很少有人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它。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混乱,各方分离势力的政府经常发行虚假资金。三国东吴孙权开始发行各种大钱,如500、2000、5000。这些夸张的大泉一出来,一些民间人民就抵挡不住巨大的利润诱惑,很快就开始私下铸造减肥资金。
宋代军费巨大,加上冗官现象,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往往入不敷出。当财政危机发生时,官方的想法是通过发行货币来转移危机。仁宗时期患不断,军费需求巨大,往往铸大钱,三个小铜钱铸成一个价值十个的大钱,“钱文大乱,物价高涨,公私患之”。宋徽宗继位后,为了弥补巨额开支带来的财政赤字,滥发货币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在宋金时期流通的货币中,经常可以看到小平钱碾压面积扩大后,混入钱串冒充大钱的情况。
北宋时期,四川部分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一些商人不方便携带巨额资金,所以他们会把钱交给从事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店”,然后在用构纸制作的纸卷上填写存款金额,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宋代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交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交子本身没有价值,模仿成本低。
后来,政府将纸币收回到官方营地。私人印刷交子必须得到官方认可。官方在交子上记录了收到的钱,签字后才能使用。然而,这客观上增加了官员欺骗私人的机会。
南宋时期,户部模仿交子发行会议,是当时宋代发行量最大的货币。宋金战争期间,钞票不断印刷,使其持续贬值。北宋发行纸币时,规定铜币必须作为储备金,金额有限,但南宋基本上是乱发纸币。
[img]73788[/img]
北宋交子
北宋的交子大多使用蜀纸,纸张更精致,制造相对认真,装饰工艺也相当精致,民间难以伪造。但在南宋,纸币的发行量正在增加,需要越来越多的构纸。如果使用蜀纸,交通不便,所以子纸的材料选择变得非常混乱。起初,它与蜀纸和杜纸混合,后来只是使用杜纸。这些材料制成的会议很容易破碎,而且更容易复制。
[img]73789[/img]
南宋交子
元朝弘扬了宋金的纸币制度,纸币在整个元朝的货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元朝建立了严格的纸币发行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但仍无法控制伪钞的猖獗。这主要是元代的钞票。早期是棉纸,后来改成桑皮纸。这些原料很常见,制造技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人们很容易掌握。《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剥桑树皮,取出桑树粗皮和本质之间的一层薄内皮,然后浸泡在水中,然后倒入砂浆中,捣碎成浆,最后做成纸”。可见私人造纸并不难。
元朝末年,纸币数量失去控制,快速增长,桑皮纸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变成了更容易获得的榆皮纸。元朝的纸币图案很简单,伪造者很容易模仿,甚至可以用指甲涂抹。至于纸币上的印章,更容易伪造。当时伪钞虽然是重罪,但利润巨大,冒险的人也不乏。
自明朝以来,银两作为货币逐渐普及,成为金融贸易活动的重要支付手段。明清时期,伪造银锭的主要手段是将铜、铁、锡等金属混入银中,或将白铜融化成锭,用水银擦洗。真银锭在制造冷却过程中会出现大量气体挤压形成的蜂窝,往往具有出口小、表面光滑的特点,有时会在蜂窝中形成银滴。假银锭与铜等金属杂质混合,表面磨损处容易看到黄铜质地,底部蜂窝口大里小。
在明朝中后期,特权阶级中的大多数人也参与了私人铸造活动,包括皇室亲属。清代的私铸也被贪官包庇纵容。道光十二年来,孙兰枝曾写道光帝:“私铸流通,其弊尤其是私贩。江浙私贩只有宁波、上海两处最多,或沿途附潜船出售,或雇船装载到各处出售。每次过关,都有一定的使费,任意往来,目不可纪。可见,当权人的纵容是民间私铸之风兴起的原因之一。
[img]73790[/img]
真银锭蜂窝
[img]73791[/img]
假银锭蜂窝
为了杜绝假币和假币,古代统治阶级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选择纸币材料,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蜀纸;印刷精美的图案,如清代纸币以龙为图案,图案边栏外,由于图案复杂,造假者不易模仿;纸币上经常印有皇帝或书法家的文字;地方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纸币识别人,帮助人们识别纸币的真实性,有时候会普及一些辨别真伪的知识;政府还将奖励告知欺诈者,严惩被逮捕的欺诈罪犯。但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工艺的局限性,这些手段起着非常有限的作用。
由于传统的铸币材料是铜、铁等金属,更容易获得,铸造技术简单,但也客观地为假币、假钞的流行提供了可能性。此外,由于货币管理的不成熟和朝代变迁前后的经济混乱,古代假币的猖獗并不难理解。
古代假币是怎么造假的?带错字的假币会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