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农业社会,人类应对自然变化的能力较差。每次大气温度变冷变暖,都会导致人类社会的大规模动荡、战争和民族迁徙。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除了我们可以看到的人为因素外,人类文明的兴衰、战争和灾难,以及重大科学发现和文化成就的取得,还有气候的变化。
农牧之争背后的“天意”
“天哪,有多极端?”当中国古人面对不可预测的天道时,他们不知道温度的一些变化,即使是1℃的升降,也能让世界翻天覆地。
对于中国古代来说,温暖和寒冷时期气候的转变往往决定了中原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比较和农牧分界线的南北漂移,导致或加剧民族冲突,进而决定了中原王朝的替代。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当时气候变化正处于秦、隋、唐两个温暖期之间的寒冷期。当公元400年左右气温最低时,年平均气温比今天低近2℃,比温暖的汉唐时期低2℃-3℃。
有人以统一斤亩转换,秦汉平均亩产132公斤,北朝平均亩产128.8公斤,东晋南朝平均亩产125.4公斤,均比前朝下降2.84%。
[img]73686[/img]
土地单产对古代民族特别是农牧民族之间的竞争非常重要。土地单一产量高意味着它可以在同一区域内养活更多的人口,积累更多的粮食,具有更强的军事战斗力,更有可能在战争中获胜。寒冷直接限制降水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平均气温每下降1℃,年降水量相应下降100mm,粮食单位产量比常年下降10%。
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实力相比,直接决定了中原王朝的领土地图,即生存空间的大小。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农耕区直达阴山脚下。据《史记》记载,秦始皇33年(前214年),蒙田率领秦军将匈奴驱出阴山,在阴山、河套地区设立44个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将军卫青、李息从云中攻打匈奴,收复河南,设立朔方、五原县,阴山地区再次纳入中原地图。
魏晋南北朝时,阴山脚下已成为水草丰富的游牧区。北朝民歌:“智勒川,阴山脚下,天如穹顶,笼罩四野。天空苍苍,野野茫茫,风吹草低。”是当地游牧生活的生动写照。
不仅如此,长城以南的老农区也逐渐被畜牧业侵蚀。当西晋谈到黄河流域中原腹地时,他说“猪、羊、马、牧羊、布其”,并提倡将马、牛、羊迁移到“空地”。在今天看来,这片空地是由于气候寒冷和农业废弃造成的。
关中大旱 周室东迁
气候变化决定王朝变化的另一个例子是陕西省关中地区。西周末,随着中国北方气候由暖转寒,关中地区旱灾频发。第一场大旱从14年(前828)到宣王6年(前822年)持续了7年。《诗经》中的《云汉》一诗真实记录了这场大旱,指天抹泪地哀叹道:“天降丧乱,饥荒推荐”,“周余黎民,孤独”。
40年后,关中又发生了第二次大旱,地震和干旱并发。据史料记载,周幽王两年(前780)的大旱导致了“三川耗尽,岐山崩溃”的奇怪现象,对依赖天空的原始干旱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降低了关中经济中心的地位,而且促进了10年后周王室的东迁。
[img]73687[/img]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向南移动,最终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也是气候变冷的结果。唐末五代以前,除了魏晋南北朝的寒冷时期外,中国大部分时间气候温暖。北方干旱作物产量高于南方水稻。黄河流域人口密集,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此后,随着耕作技术和种子选择的进步,气候变冷,水稻单产逐渐超过北方旱作物。宋代,南方人口超过北方,长江流域最终取代黄河流域,成为汉族的经济文化中心。
甘肃万象洞的石笋也揭示了气候变化和王朝变化的惊人巧合。石笋是由地下水中碳酸钙积累而成,其生长速度取决于当地的年降水量。根据石笋中氧气的同位素含量,研究人员绘制了过去1810年的降雨变化曲线,然后与同一时期的兴衰进行了比较。结果,这两条曲线高度一致。
主持这项研究的兰州大学教授张中平说:“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起着关键作用,影响作物生产。”。气候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影响着历史棋局。
气候会影响朝代吗?像[看不见的手]左右历史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