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四德是汉族古代习俗之一,现代人也喜欢念叨三从四德。
根据“内外不同”,“三从四德”是为了满足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制家庭利益的需要、“男尊女卑”的原则是儒家礼教对妇女一生道德、行为、修养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汉儒经典《仪礼》中
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已婚妇女为丈夫和父亲丧葬年限(为丈夫三年,为父亲一年)时,他们说:“妇女有‘三从’的意义,没有‘特殊’的方式,所以她们没有嫁给父亲,而是嫁给了丈夫,丈夫死了。”。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女性应该服从男性。然而,妇女屈从已久。商代甲骨文中的“女”字是屈身下跪的形象(显示字体);《周易》中有主张女性服从专一、永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女性殉夫守节,限制寡妇再婚等。
“四德”一词在《周礼》中出现 天官
内宰是教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后宫妇女“阴礼”、“妇女职位,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妃”和“掌妇学法,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原本是宫廷妇女教育的一类,后来与“三从”相称,成为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三从:不嫁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未嫁从父”
“服从”有多重含义——服从、服从、服从、服从等。被要求服从三个道德的女性不能自我独立,必须遵守父亲的命运、丈夫的目的和儿子的意图,以便孝顺女性、妻子和母亲。
[img]72819[/img]
“未婚从父”是指要求未婚的“室女”听父母的话,“不违背父亲的命运”是“孝顺”(根据孔子的解释,“亲戚”是指父母,但也说“孝顺父母”);女儿孝顺,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外,还要在父亲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就像西汉文帝时春于缇萦说服文帝废除肉刑一样,让父亲免于罪;东汉曹娥为救落水的父亲被淹死(史上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终身婚姻事件中,听从“父母的命运”也是“从”和孝道的表现。
“既嫁从夫”
“嫁从夫”是指要求已婚妇女服从、服从和服从丈夫。“从夫”从女人结婚开始,结婚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妻之义从此开始”;母亲告诉女儿“无违夫子”。到丈夫家,根据丈夫的代分、名分得到亲属的称谓(如儿媳、迪思、阿姨、嫂子等)。).妻子把丈夫当作“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服从,尊重丈夫,夫妻跟随。像汉代孟光对丈夫梁鸿“举案”一样(wan,齐眉,音碗),被誉为“相尊如宾”。妻子还需要孝顺丈夫,为公婆的日常生活服务,为丈夫生孩子;宋代以来,“相夫教子”成为女性最重要的职责。“从丈夫”也忠于丈夫,保持贞洁,丈夫死后不是二夫,甚至死于丈夫,春秋时期,丈夫被楚俘虏,楚王强迫她为妻子,她拒绝死亡,成为史书表彰贞节的典范。历代官方对贞节烈的表彰已成为一种制度,导致一些妇女自残。即使在她们的丈夫即将死亡和死亡之前,他们的妻子和妾也会提前死去,以表达他们对丈夫的忠诚。“夫死从子”
在“三从”中,只有“夫死从子”令人费解,儒家伦理中有“尊母孝母”的传统,母亲对儿子有相当大的权力。
但礼教还规定:“妇女,从人也:幼从父兄,嫁从丈夫,夫死从子。"(礼记?郊特牲)这里的“从”就是“从它的教令”,也就是说,父亲、丈夫和儿子决定一切事由的意思。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是“从子”的延伸。她不仅要守节不嫁,还要努力抚养儿子长大,服从儿子作为家庭的负责人,重大事情由儿子决定。春秋时节,鲁国的一个寡妇有九个儿子。年底祭祀结束后,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据“丈夫死于子女”的礼仪规定,她需要儿子的同意;召集儿子得到承诺后,她告诉九个儿媳要照顾好门户,说晚上一定要回来;结果她回家的时候还没黑,就在门外等到天黑,被鲁国医生看到,称赞她守礼。孔子的姑姑敬江也是模范寡妇,事事如意,丈夫、儿子前后死亡,她早上哭丈夫,晚上哭儿子,被孔子誉为“知礼”。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所谓“四德”,是指:德、容、言、工,也就是说做女人,第一要务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外表(指出入要端庄稳重,不要轻浮随意)、言语(指与人交谈要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说的话,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生活中的细节,如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周礼、天官、九妃)
妇女道德:守节操,“从一到尾”,“一女不嫁二夫”。封建时代为女性设立的牌坊可以说是对其贞节的赞美。女人一旦失贞,就不足以感谢世界,死后依然是“烈女”,成为美谈;如果失贞后还活着,就会变成鄙视人类的恶魔。
[img]72820[/img]
女性语言:要求女性语言美观,讲话讲究得体,不讲粗话。
女人的容貌:是女人的美貌,“女人为自己的容貌”,要以端庄娴雅的容貌取悦丈夫。
妇女:指纺纱、织布、缝纫、刺绣等劳动,妇女只能在此范围内展示自己的智慧。
古代礼法[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