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生的财富和荣耀,许多人试图通过作弊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种是贿赂(即贿赂考官取得好成绩)、二是夹带考试经文(带书或抄录在随身物品中)作弊,三是请人代考。
[img]72668[/img]
贿买
唐代武则天时代,为了减少批卷人认出作者的机会,设置了一种贴名的方法,这在宋代以后就成了一个例子。同时,还发明了抄录的方法,由专人抄录考生试卷,并以抄本送至评级。这样,批卷者甚至不能识别字迹。然而,考生仍然可以同意考官使用特定的句子或单词作为暗号,即所谓的“购买关节”。为了减少这种可能性,自宋太宗以来,就建立了锁院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都是临时任命,以便相互监督。考官接到任命后,将于同一天进入贡院,考试结束前不得离开;也不得接待客人。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进入本省境后不得与客人见面。如果贿赂被揭露,贿赂者可能会受到惩罚;同一领域的考官也可能受到惩罚。
清朝入关初期,丁友案(顺治十四年)、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五大弊案。最后,他们都被江南十六房的考官斩首,数百人在满兵的带领下重考。之后,数十人被判死或贬迁尚阳堡宁古塔。这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科场诈骗案。一般认为,满族统治者以严刑酷法震撼汉族知识分子,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img]72669[/img]
夹带
为了防止夹带作弊,唐代科举考试设有兵卫。从宋朝开始,考试在贡院进行,贡院考生被墙隔开,称为号舍。考生不得吵闹、离场,以免传卷或传话。但夹带经文的作弊方法总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是把经文藏在衣服、鞋子和袜子里,或者干脆写在衣服和身体上。其他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都被用作夹带。明清时期的科举保安非常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不带入试场”的程度。乾隆时期除了在进场前仔细搜查兵卫外,还下令详细限制考生带入场各种物品的规格。比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和厚度;水壶和烛台的材料;甚至刷子和篮子的风格都有明确的限制。另外,对检举夹带者有奖励,被发现者除取消资格外,还要带枷示众。然而,科场舞弊从未完全有效地受到打击。有传说,在一次会议上,举人把夹带的书掉在地上,奉命检查的亲王却为他掩饰,说:“为什么要把帐簿带进来!”
代考
代理考试在唐代很常见。为了防止代理考试,考生需要提供详细的身体特征简历。在进入考场之前,考官会根据简历来验证考生的身份。然而,代理考试的作弊似乎并没有完全消除。例如,中华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是历史上著名的代理考试“枪手”。他在清末参加了两次乡村考试,都获胜了。
为博富贵 古人科举作弊有三大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