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1053~北宋官员、诗人,1102年1月19日。字履常,一字无己,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佑初苏轼等人推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找句陈无己”之称。江西诗派重要作家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也能词,其词风格与诗歌相似,以倔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内容狭窄、词义困难的疾病。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img]69030' />
陈师道出身仕宦家庭,祖父陈吉,官至三司盐铁副使,送工部侍郎;父亲陈琪,官至国子博士通判江州。到陈师道的时候,家境已经衰落,“先君用家里的钱让群弟蓄孤振穷,想死。夫人同之,不厌其夫。先君卒贫,不能家,夫人以大家子为下养,人以为忧,夫人安之,不以累儿子,年老家益贫。《先夫人行状》的记述,是他童年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陈师道早年娶郭概之女为妻,迫于生计,妻女都在公公家吃饭。16岁师从曾巩。当时朝廷以王安石经义之学取士,陈师道不同意,不参加考试。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曾巩奉命修本朝史,推荐陈师道为属员,因其布衣而失败。太学博士正录推荐陈师道为学录,他拒绝了。当时执政大臣张敦曾请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去见他,准备推荐,但他回答说:“士不传治为臣,则不见于王公。(《与少游书》),拒绝参观。
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担任徐州学教授。四年来,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因擅离职守而被劾。很快就复职了,调到了颍州教授。苏轼当时任颍州太守,希望把他当弟子。陈师道礼貌地拒绝了“一向芬芳,敬为曾南丰”。但苏轼不以为违,还是指导他。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工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心写作,希望以诗传于后人。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启用为迪州教授。在上任的路上,他在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改掉了秘书省的正字,没有上任。
[img]69031[/img]
陈师道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歌创作上。他自己说:“于诗初不能诗。后来看到黄庭坚诗,爱不释手,把自己过去的诗一起烧掉,从黄学习,两人互相推重。江西诗派将黄庭坚、陈师道、陈和义列为“三宗”。事实上,陈师道只在一段时间内学习了黄庭坚的诗风。后来,他发现黄庭坚“太神奇了,不如杜遇事”(后山诗),所以他致力于学习杜。黄庭坚也钦佩他从杜甫那里学到的东西。他曾对王云说:“他的作文知道古人的关键,他的诗赢得了老杜的句法,今天的诗人不能成为同样的”(王云的题后山集)。方回的《英奎律髓》有“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祖,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和义。方回并说:“老杜诗是唐诗之冠,黄、陈诗是宋诗之冠。“一般来说,由于黄庭坚的影响,陈师道的诗应该“一字无源”,但他的知识不如黄庭坚,需要“拆东补西装”(“二韵苏公”〈西湖徙鱼〉》),难免显得筋疲力尽。而且在学杜这方面,也只专注于形式格律,虽然形式上可以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往往缺乏杜甫深沉的雄健。他更成功地学会了杜五七言律诗,比如“岁晚何托,灯前客不空。在半生的忧患中,一梦有无中。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除夜赠酒少章);老房子里没有僧燕作家,断墙着雨蜗成字。剩欲出去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风翻蜘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窝趁两衙。南邻春事约屡失,至今容有未开花。"(春怀示邻里)。前者可以看出他在追求杜诗的句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后者类似于杜诗中的遣兴体格。他用力刻画五古,要求辞意独造,但生硬还是不脱江西派的习惯。他还有一些感情朴实的诗,比如“极喜不得语,泪尽方一。"(示三子);“功名有多用,不要特别担心。"(送外叔郭大夫奎西川提刑)。后一首诗对外叔提出了建议,方回评为“学老杜这其逼真的人,枯淡瘦劲,情味深淡。"(英奎律髓)。他的诗也写得安静而有味,比如“书当快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也有写得华丽的,如:“春风永巷闭亭亭,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眼不清。可惜《放歌行》很少见。传说他做诗很努力,平时出行,有诗思,急归被卧,诗成乃起。有时呻吟多日,恶闻人声,黄庭坚称“闭门寻陈无己”(“病起荆江亭即事”)。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值得肯定,但他的诗歌思想深度不够,而且很难看到。
陈师道的话相当自推,声称“剩下的文字比不上别人,只有文字自称不减秦七黄九。”(《书旧词后》)。然而,他现有的作品很少有精彩的作品,无法与自己的评价相称。他的散文更有成就,
纪昀被评为“简严密栗,实在不在李翱、孙樵下”(四库全书总目)。
[img]69032' />
陈师道有《后山诗》,提出“诗文宁拙不巧,宁朴不华,宁粗不弱,宁僻不俗”,仍与黄庭坚的主张有关。还说:“善为文者因事出奇,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触山到谷,风揉物激,然后尽天下之变。“论奇正的关系颇有见地,可惜他的创作实践与自己的理论不符。因为这本书对苏轼、黄庭坚、秦观都有不满,所以《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殊不类师道语”,似失之拘谨。但书中有陈师道死后的事,当出于后人的补充。
[苏门六君子]陈师道生平简介之一 陈师道的文学成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