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首次亮相,预告片一公布,刘亦菲的妆容就在网上引起热议。
在影片中,花木兰被家人安排去相亲,从衣服到化妆。然而,花木兰的化妆似乎有点不符合现代美学。红脸,黄色的前额,黑色的眉毛,眉毛之间的红色装饰,一些网民评论说,这样的化妆,甚至“仙女姐姐”也无法支撑。”天生的美很难放弃吗?真的不是。”
那么,在南北朝,女性会如何化妆,她们有什么流行的妆容呢?它反映在许多诗歌中。
《木兰诗》中有一句话:“当窗户照亮云鬓时,镜子上的花是黄色的。”其中,“花黄”指的是额头的黄色化妆。南北朝时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女性将佛像化妆为美。一些女性也受到佛像的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在诗歌中,额头的黄色也被称为乌鸦黄、雄蕊黄、约黄和花黄。
[img]68264[/img]
例如,李商隐的《蝴蝶三首》中有一首诗:“寿阳公主嫁妆时,八字宫眉捧额黄。”梁简文帝萧纲的《美女篇》也说:“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除了把额头涂成黄色,还要把黄色的纸或金箔剪成图案,贴在额头上。因为可以剪成星、月、花、鸟等各种图案,也叫“花黄”。在陈后主的《采莲曲》中,有:“随意注入,薄黄色。”
年轻学者侯印国告诉《扬子晚报》,“南北朝是一个崇尚艺术的时代,也是女性化妆创新的时代。许多后代的化妆和发型都起源于这一时期。花木兰属于额黄色化妆品。当时,它是一种普通的化妆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观。”
[img]68265[/img]
至于额头画黄,“额黄”也叫“鹅黄”、“鸭黄”等,是一种古老的面部装饰,它用黄色的颜料染在额头上,叫做“额黄”。据张璇的《怀疑》所说,“额头上涂着黄色的宫妆”应该起源于汉代宫廷,在魏晋南北朝流行于民间。它的流行与佛教有关。女性受到佛像金色外套的启发,将额头染成黄色以获得神圣感。因此,这种妆也被称为“佛妆”。
除了在额头前涂上黄色外,北朝妇女还用金箔将其切成花、鸟、太阳、月亮和星星,并将其粘在额头上。这种化妆品被称为“黄色”,实际上是一种珍珠。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有一句“镜子贴黄色”的句子。
这张照片是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当时侍女妆容的真实情况。
[img]68266[/img]
有人开玩笑说,木兰前额的花母是华为的广告植入物。事实上,花母在唐代很流行,但在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起来。花母一般有红色、绿色和黄色,也有金色、白色和其他颜色,但最受欢迎的是红色,在新疆吐鲁番和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红色花母女性图像。最罕见的绿色,被称为翠母,我们有时读古代诗歌。
有一个关于花母起源的美丽传说。南朝《宋书》中写道,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正月初七仰卧在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吹走,落下一朵梅花。她不偏不倚地落在公主的额头上。她的额头被染成花瓣状,很长一段时间都洗不掉。宫女们看到公主额头上的梅花印很漂亮,纷纷效仿,剪梅花贴在额头上,一种新的美容手法诞生了。“南北朝的一些花母实际上是红梅花,这与华为的标志有点相似。”
[img]68267[/img]
中国化妆有着悠久的历史,更不用说古代涂在脸上的各种图案了,从商周开始,然后到魏晋南北朝,迎来了巨大的创新,唐朝达到了顶峰。
侯印国说,魏晋南北朝的化妆风格非常多样化,更受欢迎的是红色化妆、白色化妆、墨水化妆、紫色化妆、额头黄色化妆等,除了罕见的哭泣化妆、半化妆、斜红色化妆,这些化妆在现代人眼中可能很奇怪,如紫色化妆,是紫色粉底,然后进一步化妆,颜色非常独特。半面妆是脸的两半,画两种颜色。但最常见的是红妆,就是用胭脂涂抹脸颊,让脸颊更加美丽动人。梁代的《明君词》写道:“谁能看到明镜,持许照红妆。“魏晋南北朝时期,红妆胭脂的种类比秦汉时期有很大的发展,有很多种类,比如绵胭脂和金花胭脂。当然,像花木兰这样的额黄妆也是当时流行的妆容之一。
刘亦菲版的花木兰妆被吐槽了!北朝的妆容有多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