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长城既费时又费力,不能完全阻止匈奴。为什么所有朝代都热衷于修长城?接下来,一起欣赏。
秦始皇并不是唯一一个建造长城的人,但历史上最著名的是秦长城。长城项目在秦朝基本上是一个奇迹项目。它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使这样一条穿越东西的巨龙在群山之间盘旋。然而,长城并不能完全阻止匈奴的进攻。秦始皇和朝代为什么要坚持修建长城?事实上,长城的意义不再是一座简单的防御性建筑,它也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影响着每个人。
如今,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但关于长城在物理上是否有用有很多争议。例如,著名皇帝康熙认为长城是浪费金钱和无用的。
客观地说,长城延续了数千英里,建设成本非常高,但不可能到处防止敌人的渗透。既然不可能防止匈奴入侵,秦始皇为什么要建造长城呢?秦始皇不会“更多的钱,愚蠢的人”!事实上,并不是秦始皇的愿景不好,而是后代谈论“长城无用理论”的人的眼睛很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北方的战略安排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命令蒙田带领30万北部匈奴,二是修长城。
据《史记·蒙田列传》记载,“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涛,到辽东,延辽万里”,西起甘肃临涛(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历史称秦长城。
虽然秦长城是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建造的,但秦长城的最终形成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量。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生动地解释了修长城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然而,拥有长城的中国无法防止匈奴入侵,这在汉代文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汉朝成立后,匈奴除了少量大规模入侵外,还日常穿越长城“打草谷”,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掠夺。飞行将军李光是处理这种小规模入侵的专家(李光与不擅长大规模作战有关)。
因此,从匈奴突破长城入侵汉朝的角度来看,长城似乎真的没有什么用,随意突破,秦始皇真的在做无用的工作吗?
事实上,我们误解了长城的作用,也误解了秦始皇穿越千年的战略愿景。
[img]66722[/img]
第一,长城不追求100%的匈奴防御,而是降低入侵概率。在匈奴铁骑面前,拥有完整工事和防御力量的长城一定比没有更好。而且只有少数适合大规模骑兵的通道,但往往驻扎在重兵中,自然减少了被“蹂躏”的次数。当然,位于交通不便的荒山野岭长城,很容易被匈奴渗透,但规模往往相对较小,对秦朝的伤害不会太大。
第二,长城有很强的战略阻击能力。匈奴军队除了利用长城工事来阻止敌人外,也不怕穿过长城。想象一下,匈奴军队通过长城入侵,但只能迅速决定,很难对秦朝造成根本性的伤害。一旦秦朝有了准备时间,匈奴就会面临“关门打狗”的局面,这对匈奴非常不利。
第三,长城不仅是一个僵化的防御,而且是一个前线作战基地。长城位于前线,工作完整,自然可以作为进攻基地。历史上,汉武帝反击匈奴时,魏青、霍去病等人以秦长城为据点,进攻、撤退、守卫。著名的漠北战争,大量的战斗材料和士兵集中在长城据点。因此,长城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防御工事,也是一个进攻基地。
长城是否有用,也可以从汉代和明朝的经历来解释。
程不知道自己是驻守长城的名将,治军严厉。为什么匈奴只要守边就不敢犯罪?可见,只要长城用得好,匈奴就会畏而远之。历史上,长城的突破不是因为长城,而是因为复杂的原因,既与长城守将有关,也与王朝的兴衰有关。
清军已经进入海关六次了。为什么前五次入关劫掠后很快就回来了?为什么只有在1644年山海关得到控制后,他们才真正呆在海关里?原因很简单。长城让清军害怕。如果清军真的无敌,前五次不能退役。归根结底,他们没有掌握长城通道,最终害怕被长城“关门打狗”。
秦始皇后,汉武帝和朱元璋都修长城,这样这些皇帝就不会“钱多,人傻”了。事实上,秦皇汉武在做出修长城的战略选择之前,都清楚地了解了游牧民族的特点。
与任何文明相比,自古以来,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最为严峻,威胁最大。北方草原上的匈奴、突厥、沙陀、柔然、蒙古等都可能没有欧洲文明。然而,面对如此多强大的敌人,拥有数万英里长边境的中国(边境越长,防御就越困难)已经成为唯一流传下来的古代文明国家,其中长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可以说,长城就像父亲的胳膊,保护着中华文明。虽然它不能完全保护它,但它减少了对中华文明的伤害。这里有一个典型的负面印度,北边境远不如中国长,几乎只有一个喀布尔河谷入口,但外敌多次从山口入侵,其中一个原因是印度没有修复长城。
为什么各朝代都热衷于修长城,建长城既费时又费力,又不能完全阻止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