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寺庙”,我们中国人通常一起说,但事实上,“寺庙”和“寺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合。最近,一部名为《生活的乐趣》的戏剧非常受欢迎。主角范闲被安排去“红路寺”,里面全是古代的“外交官”。所以问题来了。和尚不应该住在“寺庙”里吗?
别担心,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到底什么叫“寺”,什么叫“寺”,千万不要再搞混了。
[img]63444[/img]
“寺庙”,形声字,上“土”下“寸”,意思是寸土之地,准确,无疑变化。因此,在《说文解字》中,寺庙被解释为:“寺庙、法庭也是如此,有法律的人也是如此。”秦朝以后,官员任职的地方通常被称为“寺庙”。简单来说,古代公务员办公的地方都叫“寺庙”,比如大理寺、红路寺。
由此可见,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寺庙”,此时与佛教无关。
[img]63445[/img]
公元64年的一天,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身高6丈、头顶闪闪发光、来自西方的金人,在宫殿里飞来飞去,刘庄醒来。第二天,他打电话给大臣们解决他的梦想。傅毅博士说:“西方有神,叫佛。你梦见的大概是佛!”
刘庄很开心,觉得自己和西方神有缘分,于是派了10多人去西域拜佛经佛法。历史上被称为“汉明感梦,初传其道”。这时,他被认为是印度佛教进入中国的最早时间。
后来,西部地区的僧侣们也来到了中国。他们的部门是“红路寺”(当时的外交部)。僧侣们带来了许多佛经,都是由强壮的白马带来的。刘庄命令人们在红路寺旁边修建一座新的官邸,名为“白马寺”,僧侣们住在白马寺。
[img]63446[/img]
“白马寺”的出现标志着“寺庙”在中国具有“佛教寺庙”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寺庙”也成为佛教建筑的统一名称。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庙”。
[img]63447[/img]
“寺庙”,形声字,古文写作,“广”与建筑有关。在古代,寺庙是供祭祖先的建筑。汉代以前,统治者非常重视寺庙,对寺庙的规模有严格的限制。
《礼记》写道:“天子七庙,青五庙,医生三庙,士一庙。”也就是说,最高统治者天子可以建七座寺庙,分别是:父、祖、曾祖、高祖、高祖、祖父、始祖庙;诸侯可以建五座寺庙,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庙;医生建了三座寺庙,分别是:父、祖、曾祖庙..
以此类推,平民根本没有资格建庙,只能在睡觉的时候纪念祖先,可见周代封建礼制的苛刻程度。
[img]63448[/img]
时间来到汉代,是的,是汉代,“寺庙”的意义开始改变,寺庙和原始神社(如土地寺庙)混合在一起,成为控制河流、河流、城市的神社,寺庙可以崇拜鬼神,古人迷信,人们死后会进入阴曹大厦再次转世。
为了纪念那些有杰出贡献和死亡的人,为他们建造寺庙,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世代代接受人们的香火敬拜,生活在人们的心中,此时“庙”与佛教无关。
综上所述,“寺庙”是官署、佛教和僧侣居住的地方;“寺庙”是崇拜祖先、鬼神和伟人的地方。“寺庙”只是每个人的口误。
[img]63449[/img]
相信读完这篇文章,读者们已经明白了两者的区别。
寺庙和寺庙有什么区别?寺庙和寺庙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