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伐齐”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战国中期,发生了一件对当时世界形势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五国伐齐。简单来说,当时国力日益强大的齐国,在齐国王的推动下,一举兼并了当时人畜无害的宋国,引起了列国的愤怒和恐惧,进而导致秦、赵、魏、韩、燕联合伐齐,导致齐国被毁。
[img]61680[/img]
在燕将乐毅的带领下,五国联军只攻杀了莒和即墨两座城市。最后,田单以火牛的身份冲向即墨,并辅之以离间的计划迫使乐毅离开燕国,恢复了齐国。但从此以后,曾经强大的齐国便一落千丈,再也难以与列国抗衡。至于齐王,他在逃跑的过程中也死在楚人手中。然而,最令人惊讶的是,一直被称为虎狼之国的齐国很早就承诺不要在齐国拥有一寸土地,并在战争稳定后不久返回中国,这与秦人一贯的风格大不相同。毕竟,在战国战国时期,不求回报,很难想象出兵打仗需要付出金钱和伤亡。
[img]61681[/img]
要想了解秦国行为背后的奇怪之处,就必须从当时的整体背景进行探讨。经过数百年的激烈竞争,当时中国的诸侯国基本上分为三个梯队,即以秦、齐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包括韩、赵、魏、楚等国家的第二梯队,以及燕、宋、鲁等存在感较低的第三梯队。其中,秦国和齐国是战国中期世界形势的核心。其中,秦国在军事水平和经济实力方面排名战国第一,综合实力领先,但其财力远低于齐国。
齐国位于山东丘陵地区,农业资源独特。此外,它还依托渤海和黄海,拥有丰富的渔业和海盐资源。盐是当时社会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几乎可以和当今社会的石油资源相比。此外,齐国地理位置连接南北,交通枢纽作用明显,商贸十分发达,其首都临淄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之一。@ 齐国的繁荣主要体现在经济和财富上。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七万户……非常富有和现实,他们所有的人都吹嘘、鼓瑟、击筑、弹钢琴、斗鸡、走狗、六博、宠鞠”。也就是说,临淄当时有7万富裕居民(约几十万富裕人口),这些人可以发展自己的娱乐爱好,可见齐国富裕。
[img]61682[/img]
此外,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曾喜欢听演奏,并喜欢集体演奏,有人混在一起,弥补数字。这恰恰反映了当时齐国人的娱乐爱好有多广,以至于齐国人才济济,即使有人混在一起,也不会认真调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齐国的刀币甚至一度在周边地区流行起来。换句话说,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来说,齐国铸造了更高的货币信用,从金融和经济的角度来看,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问题是,在经济层面上,几乎所有其他诸侯国的齐国都缺乏其他方面。例如,在军事方面,“齐人擅长技术攻击,忽视阵型”,即战斗勇敢,战争疲软;在行政方面,也许齐国太富有,统治阶级缺乏改革的动力。当其他国家正在全面推进改革运动时,齐国只在齐威王时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政治改革,以打击官员腐败,提拔了一些平民官员,但没有触及管理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基础。即使是齐王时期的丞相,即孟尝君田文的封地,也几乎是国中之国,完全不受齐廷约束。
[img]61683[/img]
在赵国胡服骑射改革中,当赵军的军事实力失败时,秦国和齐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制约,给中小国提供了足够的外交差距和生存空间,这对秦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作为综合国力最强的秦国,东出函谷、吞噬六国是其基本国策。然而,像齐国这样的庞然大物在东方制衡,并继续为虚弱的三晋楚国补血。秦人的愿景将变得遥不可及。当然,齐国对这种情况也不满意,毕竟几乎拥有世界财富的齐王也想成为世界之主。
齐王时期,除宋国经济仍能与齐国略比一二,其他诸侯国都被碾压。从实力上看,齐国确实是除秦国以外最有可能统一世界的国家(地理因素和地形因素不谈)。然而,在这个时候,齐应该做的不是动员军事实力扩大外部,而是利用手头充足的资金,一方面扩大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尽快弥补齐的不足。此外,齐国还应利用山东列国对秦虎狼名称的恐惧,不断组织纵伐秦国,以实现不断孤立和削弱秦国的目标。只要齐国能把世界战争的动荡集中在中国西部边境和秦国边境,就能进一步提升齐国的经济优势。毕竟,在周围稳定的背景下,世界人才和财富将在“虹吸效应”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
[img]61684[/img]
从长远来看,这种短期内难以看到收入的措施可以为齐国创造足够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时机成熟,齐国可能会远远超越世界。不幸的是,齐王并不这么认为。他是一个期待投资尽快获得回报的人。他把同样富有商业贸易的宋国视为自己的盘中餐。在军事实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他贸然攻宋,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宋朝位于今天河南省东部的商丘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比齐国更突出,但国力非常弱。宋国作为商朝的后裔,长期以来一直被中原诸侯嘲笑,在齐民王眼中是一个手到擒来的软柿子。然而,正是宋朝的地理位置和繁荣使它不可避免地被许多国家所思考。齐的行为不仅撕裂了这些二三流国家在东西制衡形势下的安全感,也抢走了人们的嫉妒。
[img]61685[/img]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齐国占领宋国富饶的土地,却因攻宋而受到严重伤害,军事实力不足以保护自己的利益时,那些因齐王行为而害怕的诸侯国和秦国联合伐齐是很自然的。一夜之间,齐国成了天下诸侯的公敌。由于东西两个强制平衡的局面是秦国统一世界的最大障碍,秦国本身自然是彻底打破这一僵局的最大受益者。秦国率先表示,他们不想要齐国的一寸土地。一方面,秦齐不接壤,飞地不利于管理和防御;另一方面,获得战略宏利的秦国必须尽快推进伐木,防止齐国恢复宋朝损失的国力,整合宋国力量。此外,当其他国家没有反应时,制衡僵局的后果被打破时,也会造成既成事实。最后,齐国衰落,秦国继续强大。即使赵国凭借胡服骑射,其军事实力也能与秦军相媲美,也很难成为“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国铁骑。
[img]61686[/img]
@ 战国中期会议上出现了“五国伐齐”的戏剧。在秦齐东西制衡的背景下,齐国王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来填补军事等其他领域的不足,而是贸然攻击宋朝,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使齐国陷入公敌的境地,失去了自己的名声。相比之下,秦国的表现非常出色。秦昭襄王非常清楚五国伐齐意味着什么。他很早就放弃了占领齐国的“小利润”,寻求称霸世界的“大利”。相比之下,他给后人很大的启示。
影响战国局势的重大事件![五国伐齐]局势是如何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