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它是明清时期的传统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的宫殿建筑。明永乐建于18年(1420年),多次被焚烧和重建。现有的主梁框架仍然是明朝的建筑。
明初,明嘉靖41年(1562年)改名为建极殿,清顺治2年(1645年)改名为保和殿。“保和”来自《易经》,意思是“志不外驰,安神守志”,即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万物和谐。
[img]56287[/img]
建筑构造:
保和殿面宽9间,深5间(含前廊1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米。屋顶为重檐休息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放置9只小兽。上檐单翘重昂七踩斗架,下檐重昂五踩斗架。
内外屋檐均为金龙和西彩画,天花板为沥粉贴金正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注重丹红色的装饰和陈设相协调,显得奢华富丽。
殿内铺金砖,北向南设雕刻金漆宝座。东西两梢为暖阁,两扇安板门,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采用减柱的方法,将殿内前檐的六根金柱减去,使空间宽敞舒适。
云龙石雕
保和殿后有一块皇家路石,雕刻着云、龙、海水和悬崖。它被称为云龙石雕。这是紫禁城最大的石雕,长16米57,宽3米77,厚1米70,重250吨。原明朝雕刻,清乾隆时期重新雕刻。图案是悬崖、海水和流云中有九条游龙,充满动态和活力。
云龙石雕的石头来自北京西房山的大石窝。当时,把这么重的巨石拖到北京需要超过1万名民夫,用旱船拖。为此,沿途每里都有一口井,供民夫喝水。从房山到北京100多里,拖车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虽然这种拖车方式很困难,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上,它也显示了工人的才能和智慧。
千龙吐水
千龙是指望柱下延伸的1000多个石龙头。雨天雨水从龙口排出,将分流雨水的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观赏功能有机结合。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来自站在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上的三层台基。“三台”面积约2500平方米,由大块白玉制成。每一层台基周围都雕有须弥座。须弥座上,横放着一大块长方石条,名为地负。
[img]56288[/img]
地负之间立有望柱,望柱之间安装栏板。排水孔都凿在它们下面。每个望柱下伸出一个石雕龙头,整个“三台”,共有1142个龙头。除每层台基角顶伸出的水龙头外,其它水龙头的嘴唇之间都有圆孔,与望柱下的孔道相连。由于台面的设计在中间高于周围,每当下雨天,落在“三台”台面上的雨水自然会流向地形底部的周围,从龙口排出,形成“龙吐水”的奇观。位于保和殿东西两侧的阳台房现已成为展厅。
故宫保和殿什么时候建成?保和殿的建筑结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