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7年5月13日(1062年7月17日),包拯在枢密院处理公事时,突发暴病,便匆匆回家。
包拯负担不起在家里生病。他觉得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他还以为自己的大儿子包云刚去世,包云刚五岁。他死后,仁宗皇帝的性格将不可避免地让他年幼的儿子“弥补”他的官员。然而,包云还年轻,不懂事。如果他从小就受到功利的诱惑,他将不可避免地误入歧途,伤害人民。
[img]56231[/img]
因此,包拯思想留下了包氏家族流传千古的家训:“后代的后代,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在自己家里;死后,不得埋葬在大坟里。不要跟随我的野心,不要跟随我的后代。”共有37个字,下面的押字是云:“仰贡出石,竖立在大厅东墙上,以诏后人。”还有14个字。这个押字里的“贡”是包拯年幼的儿子包丝。
得知包拯重病后,仁宗皇帝非常关心,派专人到包府给宫中良药。
7年5月25日(1062年7月29日),包拯因病情严重死亡,享年64岁。
包拯去世的坏消息传出后,朝野震惊,全城哀悼。据史书记载,当时“京师官民不感伤;叹息,闻曲路”。朝野上下都去包府祭奠,都痛哭流涕。整个首都也沉浸在悲伤中。
仁宗皇帝听到这个坏消息后,也亲自来到包拯家参加纪念活动。看到包拯家的简单情况,我很难过。我听说包拯“在家里很节俭,衣服和食物,虽然很贵,就像最初的太监一样”,但也叹了口气。
[img]56232[/img]
仁宗皇帝授予包拯独子包丝为将士郎、太常寺太祝,授予包拯为东海县开国侯,礼部尚书,授予“孝”称号。
嘉佑8年8月4日(1063年9月17日),包拯被埋在合肥市城乡公城(今合肥市东郊)。他的妻子董邀请包拯的前朋友、骑都尉、濮阳县开国子吴奎为他写墓志铭。吴奎在铭文中评论包拯说:“尽力而为,尽力而为。峻杰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自始至终,言行必一...只有名之明亮,淮水悠长!”
一代名臣包拯自此去世,而“包青天”的名字却流传至今...
朱子称包拯:“复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刚毅。”
欧阳修称包拯:“清节美行,自贫贱,言正论,闻朝廷。”
刘敞称包拯:“知清气劲,直而不挠;有岁寒之操。”
[img]56233[/img]
《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称赞包拯:“仁宋时期,包拯是最正直的。”
在《宋史》中评论包拯时,他说:“公性陡峭,恶吏苛刻,事务诚实。虽然他嫉妒忠诚,但他并没有拒绝忠诚和原谅。与人不苟合,不为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虽然贵,但衣服、器皿、饮食都像布衣。”
包拯是怎么死的?包拯的死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