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洞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东栖霞山;
2006年,阳明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当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被降级为龙场(今修文县)驿城时,于正德三年(1508)一度居住在这个洞里。洞旁有几座清代建筑,有许多石刻。
研究阳明之学,不能不到贵州,不能不修文,不能不到阳明洞。
[img]53865[/img]
文阳明洞和三潮水都是建于明代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都与历史名人有关。前者命名王守仁,后者命名钱邦。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文成,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后迁居绍兴。曾建室故乡阳明洞被称为“阳明先生”。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刑部、兵部主任。因反对宦官刘瑾,被40根棍子降级为龙场(今修文)驿城,于正德三年(1508年)屈辱。
刚到龙场的时候,我无处可住。我把头埋在一个天然洞穴里,玩《易经》。这个洞被称为“玩易窝”。然后移居龙岗山。山腰生来就有一个洞,土民称之为“东洞”,相当宽敞明亮。王守仁在这里栖身后改名为“阳明小洞天”,俗称“阳明洞”。
洞顶有滴水,当地少数民族同情它的阴湿,伐木结茅,在洞的右下角盖房子。王守仁以“君子居之,何卑之有”称为“何卑轩”。洞口左上角还建了一个小亭子,亭子周围种着竹子。
[img]53866[/img]
王守仁以竹子为“君子之德”,将亭名为“君子亭”。王守仁在龙场待了三年,致力于“悟道”,实现了他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理论,萌发了“致良知”的思想,为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奠定了基础。
“王学”对中国乃至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王守仁先后在龙场龙岗书院、贵阳文明书院聚徒讲课,使“连峰际天”、从此,“飞鸟不通”的“山国”贵州人文蔚起,风气大开。
对于多民族贵州来说,王守仁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也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因此得到了包括上层在内的各族人民的信任和善待。在著名的《葬礼旅行》中,他灌输并警告外国人,“尔安尔生活在西方,没有什么比这个废墟更好!”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你可以安全地生活在你应该住的地方,不要对这里的村庄造成伤害!”
的确,王守仁非常重视民族关系。他向彝族土司贵州宣慰安贵荣非常友好。他曾两次致信安贵荣,告诉他要把大局放在第一位,不要放弃驿站,以免着火烧身。他还被安慰委托写《象祠记》。
《象祠记》和《埋旅文》后来被收录在《古文观止》中,成为千古绝唱。离开龙场后,贵州宣慰安国享受书名“阳明先生遗爱处”,刻在洞口崖上,至今完好无损,深受世人珍惜。
王守仁去世23年后,在嘉靖30年(1551年),贵州巡视员赵锦将龙岗书院改造为“王文成公祠”,因此阳明洞成为王守仁的重要纪念地。
贵阳人早些时候也去修文祭拜,或者去修文祭拜。后来干脆在贵阳市东扶风山麓修建阳明祠,是清嘉庆19年(1814年)的事。
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居住:阳明洞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