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间活动之一。它在中国南方很常见,在北方靠近河流和湖泊的城市也有赛龙舟的习俗,其中大部分是划旱龙舟的形式。下面是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包括祭祀曹娥、屈原、水神或龙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和英国。这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
经国务院批准,赛龙舟于2011年5月23日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img]53793[/img]
文化内涵
战国时期,“龙舟竞渡”是一种现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鼓声中划出成龙形的独木舟,玩竞渡游戏,娱乐神和乐人。此时,龙舟竞渡是祭祀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密切相关。屈原、曹娥、伍子胥等也许死后,当地人也用魂舟送灵魂归葬,所以有这样的习俗。但除了纪念屈原,赛龙舟在世界各地的人们也有不同的含义。
龙船竞渡前,请请龙祭神。比如广东龙舟,端午节前要从水下出发,祭祀南海神庙后,要安装龙头和龙尾,然后准备竞渡。买一对纸公鸡放在龙船上,以为可以保佑船的安全。闽台向母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在龙头上,比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赛龙舟前,将举行各种祭祀和纪念仪式,通常是点香烛、烧纸钱、鸡、米饭、肉、水果、粽子等。如今,这些迷信的朗仪式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庙时,气氛非常严肃。他们祈求更多的农业收获、好天气、邪恶、繁荣和幸福,并祝福划船的安全。用人们的话来说,“寻求好运”来表达人们内心的良好愿望。
发展历程
龙舟比赛作为一项水上运动,经历了三种基本形式:功利主义、纪念主义和竞技主义。
功利主义的龙舟竞渡,是指龙舟竞渡的起始阶段,从时间上讲,大致在先秦。原始时期的祖先在水上捕捞和渡船工作,特别是在逃生、救人和水上斗争中。
[img]53794[/img]
纪念龙舟竞渡,形成于汉魏六朝,延续至今。《风土记》是吴国人周处最早记录端午竞渡的文献,说明“端午竞渡”已成为三国时期的一种氛围。记录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最早的文献,是梁代吴军、宗、唐代魏征留下的信息。魏征在《志》中写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上船小,莫得济者,甚歌说:“为什么要渡湖?因此,鼓起争归,在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它迅速赶走,尖歌乱响,喧闹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从此,端午节竞渡的民俗统一在“纪念屈原”这一凝聚主题上。
竞技龙舟比赛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形成。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6年举行的香港龙舟邀请赛。从那时起,龙舟比赛已经成为一项现代体育赛事,席卷了世界30多个国家。在国际上,龙舟基本上是一项竞技运动。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赛事,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首届国际龙舟节在屈原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竞渡前,举行了“龙头祭”,既保存了传统仪式,又注入了新的现代因素。
“水龙头”被抬进屈子祠。运动员给水龙头“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为水龙头“亮”(即点睛之笔)。然后,所有参加祭龙的人都鞠了三躬,水龙头被抬到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60多万人参加了比赛、博览会和晚会。随后,湖南省汨罗市便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办国际龙舟节。
申报非遗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湖南省元陵县、广东省东莞市万江区、贵州省铜仁市、镇远县联合申报的“赛龙舟”入选,被列入传统体育、娱乐、杂技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间活动之一:赛龙舟的起源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