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骏图》是意大利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张图是纸质的,原著收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纸质稿)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丝绸稿)。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这幅画共画了100匹马,姿势不同,或站立、奔跑、跪着或躺着,可以说是一匹马的状态。画面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几个牧民,控制着整个马群,反映了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img]53735[/img]
画作内容
这张照片是一个长卷,从右到左,图片开始是两棵高耸的老松树,通过松枝的缝隙,露出牧马人建造简单的白色帐篷,帐篷前有三个牧羊人穿满族服装,两个人累或坐或躺,一个人拄着马杆站在那里,看着不远处的马,一只牧羊人从帐篷里伸出一半的身体。
附近是一匹圆圆的白马悠闲地站着,旁边的两匹花马低头啃草,导致后面形形色色的群马。在草地上,一群肥瘦不一的马在觅食、躺着、翻滚和嬉闹。
远处群山绵绵,草木丛生。一个牧马人正在用套杆套一匹跑得很远的马,另一个牧马人正在赶上跑散的八九匹小马驹。这里的近景也是几棵盘根的古松。一大群不同颜色的马要么站着,要么躺着,要么抬头,要么低头,还有几匹马在追逐和打架。
在画面的中间,一群马在树坡石间休息,包括一对母子。母马正在看着吃牛奶的小马驹,旁边的一匹马在古松上发痒,这让牧羊人转过身来。
画卷向左展开是一片湖水,湖岸上的芦苇郁郁葱葱,马在水边嬉戏。湖中的一个人正在擦洗一匹花马,湖中的倒影清晰可见。
经过狭窄的水面,湖水逐渐开阔。海滩上的沙子上长满了芦苇和杂草。另一小群马在一个骑马的牧羊人的带领下游过不宽的水面。
画面的结尾是一个拿着马杆的牧民。在画幅的左下角,有一个画家的名字:“雍正六年,戊申仲春,臣郎世宁恭画。”图片上印有乾隆印章。
[img]53736[/img]
绘画影响
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画是焦点透视。这种透视效果充分体现在这个页面上。这些技术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注重图像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和立体感。此外,在这幅画中,作者巧妙地将中国画与西法结合起来,突破了明清时期以水墨画为主流的山水花鸟画表达方式,找到了另一种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中西结合”绘画风格,具有开拓意义,极大地促进和冲击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
作者简介
清代画家郎世宁,1688-1766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画过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注重西方绘画的立体效果,又注重透视和明暗,注重现实主义和准确结构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画,精通建筑,他参与了圆明园建筑工程的改造。
擅长画肖像、动物、花果、羽毛,尤其擅长画马。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西画的方式进入丝绸纸,略参与中法,以现实主义为工作,注重形状。他向中国宫廷画家传授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皇室的青睐。他死后被埋在北京阜城门外。生存作品包括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与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百骏图》:意大利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