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张衡根据自己的浑天仪创造了一个比以前更准确、更全面的“浑天仪”。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漏水转浑天仪是一种水运浑象。用一个直径超过4英尺的铜球,球刻有28宿、中外星官、黄赤道、南北极、24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形成混合,然后用一套旋转机械将混合与漏罐相结合。用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其与天球同步旋转,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觉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想,它是一个由传动装置和浑象连接的机械日历。每个月初,每天生一片叶子;月半后,每天掉一片叶子。它使用的两级漏壶是目前最早关于两级漏壶的记录。
[img]53708[/img]
创作浑天仪后,张衡曾写过一篇文章。本文全文已丢失。仅在梁代刘昭注《后汉书·律历志》中作了大段引用,使之传世。刘昭注中将这段话题为“张衡浑仪”。称之为“浑仪”可能是刘昭所作的简化。在古代,仪器的名称并不严格。虽然后人将“浑仪”一词规范为观测仪器,但在隋唐之前,“浑仪”也可用于表演仪器。
浑天仪介绍
漏水转浑天仪,简称浑天仪,是东汉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17年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启动的天文仪器,历史记载清晰。仪器通过旋转机械将浑象与漏壶相结合,用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其与天球同步旋转,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觉运动。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想,由传动装置和浑象连接,实现机械日历的功能。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作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学术背景
汉代以前,中国的宇宙理论一般分为三种,即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浑天说,自汉代以来,它已经广泛流行了几千年,主导着历代天文观察和历法的指定。浑天说,地在天空中,天空就像蛋壳,地面就像蛋黄,太阳、月亮和星星附着在天空的壳上,随着天空和周日旋转。为了演讲浑象,观察天体的位置,西汉耿寿昌发明了浑天仪。
张衡在他的作品《浑天仪注》中解释了“浑天说”:天球像鸡蛋,像弩上的弹丸一样圆;地面就像蛋黄,一个人在鸡蛋中央。天大地小,天球下部有水。天气支撑着,地面漂浮在水面上。
[img]53709[/img]
构造原理
漏水转浑天仪使用直径超过4英尺的铜球。球上刻有28宿、中外星官、黄赤道、南北极、24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形成浑象,然后使用一套旋转机械将浑象与漏壶结合起来。用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其与天球同步旋转,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觉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想,它是一个由传动装置和浑象连接的机械日历。每个月初,每天生一片叶子;月半后,每天掉一片叶子。
影响意义
漏水转浑天仪完整演示浑天说思想。漏水转浑天仪使用的两级漏壶是目前最早关于两级漏壶的记录。漏水转浑天仪对中国后来的天文仪器影响很大。唐宋以来,天象表演仪器和天文钟的发展更加复杂完善。远在18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能制造出如此复杂的仪器,这是值得骄傲的。但这种复杂的传动系统已经很久没有流传下来了。
文化传承
2014年南京青年奥运会开幕式用漏水转浑天仪点燃圣火。
2014年8月17日晚,一个巨大的天文望远镜远远落后于巨大的浑天仪。最后一个火炬手、江苏运动员陈若琳用手中的火炬点燃了浑天仪。瞬间,火星飞溅,点燃的火焰像流星一样飞向浑天仪顶部的主火炬台,青奥会圣火熊熊点燃。
谁发明了漏水转浑天仪?浑天仪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