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望远镜发明之前,中国积累了大量准确丰富的日食、黑子、彗星、流星雨、新星、超新星和极光记录,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东汉张衡(78~139年),东汉科学家、作家,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15岁出国留学,主要从事文学创作,30岁转向哲学、天文、历算。他的主要成就是《灵宪》,制浑天仪,造地动仪。@ 他也是机械技术大师,才华横溢的大作家和画家,对后世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全面发展天才。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3706[/img]
在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张衡曾参加过一次历法大讨论,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张衡时任尚书郎。这次大讨论的原因是,有人从预言、灾难等迷信观念出发,提出适合预言的《甲寅元历》,对当时使用的科学东汉四分历并不难。另一些人从汉武帝的“繁夷扩境,享国长久”出发,认为应该倒退采用《太初历》。张衡和另一位尚书郎周兴对上述两种意见提出了批评和批评,使这两种错误意见的提出者无言以对或回答错误,从而为防止历法倒退做出了贡献。在讨论中,张衡和周兴还研究了多年的天文观测记录,将其与各种历法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鉴定,认为《九道法》是最精确的,建议采用。的确,《九道法》的回归年长和朔望月长度比《太初历》和《东汉四分历》都要精确。
而且《九道法》承认月亮运行速度不均匀,当时其他历法只按月亮速度均匀计算。@ 《九道法》计算的合朔比当时的其他历法更符合天文现实。只是按照《九道法》的计算,可能会出现连续三个月是30天的大月,或者连续两个29天的小月。根据几千年来人们习惯的历法安排,大月和小月总是相连的。最多17个月左右,两个大月相连一次,没有三个大月相连,更没有两个小月相连的现象。@ 对于习惯守旧的人来说,九道法带来的三个月或两个小月相连的现象是不可接受的。这样,张衡、周兴建议采用九道法是当时最合理、最进步的,但在这次大讨论中未能通过。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损失。月行不均匀被采用历法推迟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刘洪的《乾象历》才首次正式采用。
[img]53707[/img]
《灵宪》是张衡关于天文学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张衡在天文学中的成就和发展。原文被《后汉书·天文志》中的刘昭注所吸引。本文介绍的天文学要点如下:
张衡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月光是太阳的反射,月蚀是因为太阳被遮挡,月亮绕着地面行走,升降。他意识到太阳运行的一些规律(应该是地球公转),正确解释了冬季夜长、夏季夜短、春分、秋分昼夜的原因。他指出,中原有2500颗星星可以看到,这些星星略接近今天的知识。在观察了一些天体的运转情况后,他得出结论,一周天是365度和四分之一,几乎与最近测量的地球周日持续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值相同。
张衡对历法的贡献:天文学著作《灵宪》和《九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