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五个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释放奴婢
柳州遵循一种残酷的习俗,“男女质钱,不时赎回,子本相,成为奴隶。”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那些成为奴隶的人仍然可以为赎回买单。
政令制定了一套释放奴隶的方法,规定已成为奴隶的人可以在为债权人服役期间按劳动时间转换工资。工资抵消债务后,立即恢复生活自由,回家与亲属团聚。这一举动受到了贫困人口的欢迎,后来被推广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img]53508[/img]
兴办学堂
刘宗元上任后,自己创办了许多学校,鼓励儿童积极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素质。除了政治事务外,刘宗元还耐心地接受了年轻学生的访问,并对他们进行了良好的指导。鉴于当地人迷信落后的习俗,刘宗元严禁江湖巫医欺骗金钱和伤害他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当地医生为人民服务。
开凿水井
柳宗元不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而且致力于改变旧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他让从不敢打井的柳州,打了几口井,世代依靠天空吃饭,喝雨水和河流长大,喝干净甜蜜的地下水,这不能说是柳州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饮用水方式的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也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img]53509[/img]
开荒建设
柳州城外有大片荒地。作为父母,柳宗元号召组织农村闲散劳动力,开垦荒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足够的土地生产足够的食物和蔬菜,人们的生活可以摆脱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柳宗元还重视植树造林,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街巷,修建庙宇,开发了许多自然景观。
[img]53510[/img]
后世纪念
柳宗元纪念馆位于广西柳州柳侯公园,主要由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柑香亭组成。柳侯祠原名罗池庙,建于公元8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1995年12月命名。柳侯祠正门额上的“柳侯祠”由郭沫若主题,门柱上的对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是根据唐代作家韩愈的《柳州罗池庙碑》一文集成的,表达了柳州人对柳宗元的思念。
柳宗元历史上有哪些轶事典故?典故的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