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十七帖》在书法史上有什么地位?如何分析其章法?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法地位
前人对此帖评价很高。正如宋黄伯思所说:“这篇文章逸少书中的龙也”。朱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气象超然,不与法绑,不求法脱。所谓从自己心中一一流出的人。也有人认为这篇帖子“笔法古质浑然,有篆周遗意”。所有这些评论都非常中肯。尤其是他们写的冷静,不受法律约束,仿佛自然从胸部流出,最深刻、最准确。孙过庭曾经说过:“子敬(王献之)已经下来了,不要努力标定成体。”也就是说,王羲之以下都是故意努力写作,故意表现出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从而失去了写作时的自然美。这种对比评论启发了书法欣赏。
[img]53219[/img]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在王羲之之之之前,章草已经很成熟了。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出土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今草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在师法张芝和东晋以前的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他改变了汉魏朴素的书法风格,为今草树立了基本标准,使今草与章草的界限清晰,成为两种书法风格。作品中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自由灵活,充分体现了草书“删难省复,损复为单”的特点。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这样更容易提高写作速度,连续的字势,断断续续的笔,加强了写作的艺术性。它的形状纵横牵制,钩环盘弯曲,神态自若,有着无尽变化的美。在笔画上,它改变了张元的“抑左扬右”风格,取而代之的是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
因为王羲之在书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身后,历代都把他的书写视为至宝。因此,在东晋时期的书家中,他留下的作品最多。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墨本草书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长风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唐宋时期的抄本都是《行浒帖》等。从这些最接近真迹的抄本来看,风格各不相同。其中“寒切帖”、《远宦帖》还有章草遗意,点画古拙,多不牵连;《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运笔轻快,流美自然;而《大道帖》则奔放驰骋,一如风。王羲之的草书传世以刻帖的形式流传至今,其中《十七帖》和《淳化阁帖》中的草书影响较大。
[img]53220[/img]
章法析解
《十七帖》是草书风格的代表作,其章法也具有典型意义。据唐太宗介绍,其章法是“烟飞霹雳结,若断连;凤珠龙盘,势如斜而反直”。
一般来说,草书的规章制度是指作品的规划布局,是集点、线成字、线成字、线成字的最终结果。至于集点和线成字,我们已经对一些典型的字形进行了初步的解释。在这里,我们将重点介绍十七个帖子的集成和列出。
与后来的草和疯狂的草书法不同,《十七帖》依靠词与词之间的牵连来增强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势的斜搭配、笔画的厚度变化来实现气脉的渗透。例如,最左边的图片是《十七帖》中的第一个帖子,共三行,字字独立,属于章草格局。但王羲之对这种格局进行了改造,显得更加灵活。这篇文章的第一行“十七”两字笔画十分厚重,为整个作品树立了基调。其他字或正或侧,如“习”字作为侧势,“司”字又变得端正,“马”字倾斜,“未”字又回到端正,最后的“去”字又变成了斜势,@ 整个行业看起来虽然字字独立,但笔势相承。除了这种意外,另外两行在字形宽度上也有变化。
[img]53221[/img]
集字行的另一种方法是上下字的牵连。如图所示,第一行是单词独立的,第二行是“想要复合”单词笔画连接,这是加强单词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但在“十七帖子”中仍然不占主要成分,参与必须合理。“十七帖”在这方面处理得很有分寸,涉及的字在整个章法中起到了提神的作用,没有左右缠绕的疾病。有些词更注重连接,也就是笔势的关联,比如第三行开头的“护理”二字,上字的收笔和下字的起笔形断意连,也有牵连的效果。
《十七篇文章》的方法是让每一行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左右之间的意态应该互相照顾。因为每行的大小、宽度和正面都不同,所以放在一起非常和谐。加上一些参与的组合,使规则更加灵活。应该注意的是,《十七篇文章》是一个小帖子,不是一段时间写的,每个帖子的规则都有自己的特点。
王羲之的《十七帖》在书法上有什么地位?如何分析其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