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历史评价是什么?后人是如何纪念他的?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名人评价
余毅:“我以前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簸,然后就死了,常叹妙迹永存。突见足下答家兄书,焕然一新,顿还旧观。”
萧衍:“子敬之不少,犹逸之不少。”“王羲之的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所以历代宝之,永远是一种训练。”
[img]53216[/img]
唐太宗:“心慕手追,这个人,其他地区等等,何足论哉!”
于和:“羲之书云:‘顷寻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在。’又云:‘我的书比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而且元常(钟佑)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特别擅长草体,彼此二美,而逸少兼之。”
“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的帖尾也是如此。”
[img]53217[/img]
关于王羲之后世纪念
墓址
后来,王羲因与王骑将军的不和而辞职,迁往金庭。晚年,他在金庭养老,直到去世,他也被埋葬在这里。现有王氏后继于清代建造的家庙金庭观。右边有一个简单的石坊,横幅上刻着“王右军墓道”六个字。穿过石坊上山谷,这是一条由隐约可见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是王羲之墓。
王羲之的墓本身并不大。墓的类型与谢安墓相似。它也是一堆青石条,类似于杭州岳飞墓。墓前有一座大纪念碑,上面刻着《兰亭序》的全文。纪念碑有点风化斑驳,很多地方都有字迹,只能隐约识别。然而,相关墓地的规模相当大,令人惊讶。
故居
王羲之有两个故居。一个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是一座古典园林建筑,占地约5亩。据说王羲之年轻时刻苦练字,去池子里洗砚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池子里的水都是墨色的,所以人们称之为“洗砚池”。
修复新的砚台、书桌、鹅池、亭台楼阁等废墟,可以看到当时王室的外观。新建的晋墨斋、书法展厅和100米长的书法碑廊,可以欣赏到书圣的手迹、碑文和当代南北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
[img]53218[/img]
另一个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35公里处的金庭镇。它原本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居(王羲之晚年隐居在这里)。十三世孙王衡把这所房子称为金真馆,然后改为金真宫;宋永初十七年(440年),褚伯玉改为金庭观。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义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称为“书圣”。琅琊(今山东临沂)祖籍,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山县金庭(今浙江)。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来是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心研究体势,复制手势,广采众长,精益求精,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美丽健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代表作《兰亭序》。在书法史上,他和儿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历史评价是什么?后人是如何纪念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