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周武王在孟津会盟800位诸侯渡过黄河,800位诸侯来自九州。如果没有车马战舰,就不可能轻易突破殷商朝歌城。车马战舰需要畅通的道路交通,以提高战斗效率。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52938[/img]
过去对中国的陆地地形有一句话:“八山一水一分田”,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我们有80%的陆地地形是山地,10%是河流和湖泊,10%是可以耕种的田地。只有草丛生地势低矮的平原才是最适合耕种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经常被用作战场。当然,山地和河湖上可能会有更多的战场。那么,当时道路交通是如何为战争服务的呢?
在中国人民的共识中,殷商时代是一个真正的青铜时代。大量出土的铜鼎是这个时代最明显的标志。到两周的铜车马是青铜时代的延续。这些青铜车马在战场上奔驰,在列国的交通要道上奔驰,成为春秋战国战场的标准。说到春秋战国,人们往往会想到车马。
当时的车马工具已经到了非常发达的地步。墨子曾经说过,他制造的车辖“任五十石之重”,而那些在河流和近海航行的船只可以携带超过50人和3个月的食物。所谓“顺流而下,日行300多英里”,可见战争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展对列国的道路交通提出了严格的标准。
诸侯国君非常重视道路交通。诸侯国君在中原修建了许多交错的道路,当时被称为“中午之路”。道路交通不仅服务于战争,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商业经济。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大多是四通八达的,比如周天子的洛阳城、齐国的临淄、魏国的大梁、宋国的陶丘、赵国的邯郸等地,都因为交通发达而成为最著名的商业城市。因此,这些地区经常被诸侯大国觊觎,周边道路上经常有军队聚集。
[img]52939[/img]
中原大多是道路交通畅通的地区,战争最为频繁。而那些道路艰险的地区,攻击战争的难度相对较大。例如,秦国攻打蜀国时,曾修建架空栈道,有所谓“栈道千里,通过蜀汉”。魏国的首都因河流贯穿护城。秦国的司马错在攻打魏国时,吸引了河流“决桥取之”,即冲破魏国的桥梁,决定魏国的城市与外界的联系,甚至成为一个孤独的城市。最后,在长期的围困下,城市终于被打破了。
事实上,诸侯列国在当时修建了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为战争、外交和商业服务。在韩国黄河北岸,有一条主要的道路叫吴遂。这条路贯穿韩国黄河南北,不仅具有堵塞作用,而且支持韩国管理黄河南北。南方地区可以通过这条路到达韩国北部的故都平阳,北方地区可以通过这条路南渡黄河到达韩国的重要城市宜阳,并从宜阳到周天子的都城。
还有一条成皋路向西走。这条路延伸到黄河,可以到达函谷关。当五国共同攻击秦朝时,它经常走这条路。在南阳盆地与伏牛山口交界处,南方楚国有一条直达中原的“夏路”。战国时期多次经历战争的重要城市方城就在这里。
《史记》有“道九原,到云阳,山谷,直接”,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建设了一条快速道路——秦直道,可以从咸阳到北长城,秦铁军可以迅速增援北方,攻击匈奴,骑兵只有三天三夜到阴山脚下,这条直道为汉朝北方匈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东周时期的交通是什么?可以使用哪些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