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华民族,经历了两次流放。屈原第一次流放的原因是什么?流放在哪里?
前293年,秦国派白起去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24万元。于是秦国给楚王写了一封信,说:“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准备带领诸侯攻打楚国,决一胜负。希望你能整顿士兵,开心一战。”
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终落到了客死其他国家的下场,即“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这对子兰构成了威胁,于是子兰指示金尚在顷襄王面前诽谤,使屈原第二次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根据《哀英》的分析,这次流放的路线是从营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夏首(湖北沙市东南)从东南顺江而下、远望龙门(英都东门)穿过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离开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达陵阳(据说是安徽省青阳县南部)。
秦国对楚王的妥协和让步并不满意。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将司马误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进一步攻下了营都,顷襄王只好和那些执政的贵族一起,狼狈不堪地逃跑,“保在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沮丧和绝望的心情下,丹江在农历五月五日自杀。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当时62岁左右(出生于前340,死于前278)。
[img]115522[/img]
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哪里?为什么会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