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人争论不是一味的争论短长高低,而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孟子相信孔子的“仁”学,主张“仁政”,认为国君应该体谅人民,轻赋薄赋,爱人如子。为了宣传“仁政”,建议君主实施“仁政”,孟子有时会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来照顾君主的面子,巧妙地改变话题,利用君主喜欢的路径,从而达到宣传“仁政”、说服君主善良的目的。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2923[/img]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有一段与齐宣王的对话。当孟子称赞齐王的好乐对齐国来说是一件幸事时,齐王非常不舒服,忙着为自己辩护,说他不喜欢“先王之乐”,而是喜欢“世俗之乐”。
那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有什么区别呢?“先王之乐”是雅乐,意味着崇尚礼乐教化,德行天下。“世俗之乐”是指“郑乐”,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愉悦娱乐,与崇尚礼乐的德政无关,也有奢侈糜烂的嫌疑。孟子说:“王之好乐,齐国其妾几乎?齐王既尴尬又尴尬,才“变色”地说:“寡人不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
照顾齐王的面子,也是为了把自己的“仁政”主张卖给齐王。孟子故意模糊“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区别,说“如果王之乐很好,齐国几乎是普通的!今天的乐也是犹古之乐。孟子不经意间将“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转化为“古乐”和“今乐”,偷换了概念,避开了齐王敏感的神经,让这场不容易的谈话自豪地继续下去。
孟子高超的艺术技巧控制着对话的主导地位,巧妙地改变了“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敏感概念。齐王是“幸福的”。当然,孟子知道齐王的幸福不是“先王的幸福”,但孟子没有纠缠在这个概念上,而是运用迂回战术,跟随齐王的“幸福”兴趣。只要齐王的兴趣上来,谈话继续下去,孟子的战术就会成功。
[img]52924[/img]
“你能听到吗?”齐王真的很感兴趣。孟子利用这一趋势说:“独自快乐,与人一起快乐,熟悉快乐?”孟子问题的巧妙之处在于,齐王对“快乐”的兴趣被引入了他预设的主题背景,为“与人一起快乐”的命题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孟子分两步绕道而行。
首先是引出齐王亲自承认,与人、与人、将齐王引入自己的逻辑语境,这是“与人同乐”的逻辑起点。齐王承认这一点,相当于“与人同乐”。
其次,孟子完成了让齐王亲自承认和认同“与人同乐”的“仁政”理念和思想。这是孟子第二次偷换概念。
仅仅通过改变概念来改变主题的逻辑技能是不够的。归根结底,齐王应该在思想和情感上得到认可。有鉴于此,孟子在理性的基础上,运用情景描述和鲜明对比的方法,进一步影响齐王,引导齐王,充分满足齐王的心理期望,培养齐王“与人民快乐”的思想和情感。
[img]52925[/img]
孟子情绪激动地说:“今天的王鼓乐在这里,人们闻到了钟鼓的声音,管理着钟鼓的声音。他们皱着头说:“我的国王的好鼓乐,为什么我要这么做?”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没有他,不与民同乐。...今天的王鼓乐在这里,人们听到钟鼓的声音,管弦的声音,欣喜若狂地说:我的王妃几乎没有病,为什么能鼓乐呢?...没有他,和民同乐。今王与民同乐,则王。”
在这段话中,孟子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做出了鲜明的对比,不禁让齐王感同身受。这是从内心和情感深处打动齐王,影响齐王。所谓“真人,真人。不真诚,不动人,所以强哭的人,虽然悲不悲;强怒的人,虽然严不威;强亲,虽然笑不和。”(庄子渔父)孟子真诚的情感描述打动了齐王,满足了齐王内心的虚荣心。
在此基础上,孟子没有失去最后一句话的机会,“今天的国王和人民一起快乐,国王。”这不仅满足了齐王的虚荣心,而且将“与人民一起快乐”转化为“国王世界”的政治基础和充分的必要条件。孟子的良好意图和雄辩的辩论艺术达到了令人钦佩的高度。
偷换概念,因势利导:孟子的辩论艺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