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梁惠王谈了谈,梁惠王抱怨道:“寡人对国家也是心碎的。河内凶移民于河东,移民于河内。河东凶也是如此。观察邻国的政治不如寡人。邻国的人不多,寡人的人不多。为什么?”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52926[/img]
针对梁惠王的这个问题,如果孟子直接回答,就陷入了一般的说教。梁惠王不一定是真诚的,可能会惹恼梁惠王。于是孟子选择迂回,让梁惠王先回答一个问题:“王好战,请用战喻。填满鼓,刀刃连接,弃甲牵兵。或者100步停止,或者50步停止。50步笑100步怎么办?”
孟子机智地设置了一个陷阱等待梁惠王。梁惠王的回答早在孟子预料之中。只要梁惠王说后退50步和后退100步都是逃跑,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孟子的目的就实现了。例如,逻辑是:梁惠王的治理与邻国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如果有任何区别,那只是50步和100步之间的区别。
孟子把一个棘手的问题推给了梁惠王,让梁惠王陷入了自己的逻辑陷阱和被动。他还巧妙地避免了对梁惠王可能出现的尴尬和不快的积极回答。他非常聪明。梁惠王并不愚蠢。当然,他也明白孟子的意思。面对孟子的旁敲侧击,他只能洗耳恭听。他还想找出自己的疑惑。
[img]52927[/img]
孟子的目的是让梁惠王明白“仁政”的道理,能够实践。他必须给出明确的方向和可行的建议,所以孟子向梁惠王表达了三点意见。
第一,“不违农时”。不违农时,一系列潜台词是轻赋薄赋,宽以待民。孟子说得很具体。不违农时,谷不胜食,树不胜用,人民就能安居乐业,无忧无虑。
第二,“让人保持健康,无怨无悔地死去”。做国君的人要让人过上安心的生活,很少有安全感,老有所依,孤独寡妇可以依靠,这样才不会流离失所,你会去哪里,保持健康,无怨无悔地死去。这就是所有人都希望的王道。
三是贯彻教育“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之义”,使礼义廉耻辱孝根植于人民心中。如果人们“衣食肉”“不饿不寒”,世界就会稳定,人民的心就会回归。相反,人民的心就会松懈,仁义就会丧失,王道就会消失。
[img]52928[/img]
孟子的解释自然成章,正反结合,理论事实历历在目,符合现实。梁惠王深以为然,说:“寡人愿安教。”因此,孟子有更多的时间向梁惠王申报自己的“仁政”思想。针对梁惠王强称王的愿望,孟子利用形势引导他:
“地,方百里可为王。王如使仁政于民,省刑,薄税,深耕易;壮汉利用闲暇时间培养他们的孝顺和忠诚,利用他们的父亲和兄弟,利用他们的长处...所以仁者无敌。“到目前为止,孟子期待的“仁政”思想和治国理想得到了顺利的宣传。梁惠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和接受这是另一个问题。从辩论的角度来看,孟子设置了一个隐喻和推理,具有良好的辩论艺术技能,熟练和自由,可以说是完美的。
举例说理,循循善诱:是孟子的辩论艺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