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说孟子有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四本外书:《性善辩》、《文说》、《孝经》、《政治》,而十一本应该是七本外书和四本外书。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文不符,应该是后人做的。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虽然整本书不是孟子写的,但是孟子弟子写的,无疑是孟子的言行。从书中可以看出,孟子有以下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提倡性善论。以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来维持和扩大它,否则就会失去这些善良的品质。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2891[/img]
因此,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孟子在社会政治观点上突出了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是对人民的“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暴其民甚,以身杀国”,并说三代人赢得了世界都仁,因不仁而失去了世界。他强调发展农业,体谅人民,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国也》中说:“70人衣食肉,黎民不饿不寒,但没有王者。”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治事务。“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劝之,如劝而不听可易其位。至于像杰、周这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杀他们。他反对霸道,即利用兼并战争征服其他国家;相反,我们应该行仁政,争取人民的归属,不战而服,也就是说,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可以对世界无敌。在价值观上,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两者不能兼得,舍生取义者也不能兼得。“强调要用“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要为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不分礼义,万钟为我加!”
[img]52892[/img]
民本思想
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孟子总结了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充满民主精髓的著名命题:“民为贵,国为二,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对国家治乱兴衰极其重要。孟子非常重视人民的向后发展,通过大量的历史例子反复阐述,这是关系到赢得和失去世界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其次是国家,君为轻。“意思是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放在第一位@ 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该把爱人民放在第一位,为政者保护人民权利。孟子同意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为如此,《汉书》「艺文志」只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五代十国后蜀时,后蜀主孟昌命令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孟子,这可能是《孟子》「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结合在一起「四书」,并成为「十三经」其中一个,孟子的地位被推到了顶峰。传说太祖朱元璋曾命人删节《孟子》的相关内容,因为他对孟子的民本思想不满。
孟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其次是国家,君为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