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印刷发明和创造之前,中国人的文本记录主要是手写的。在早期,人们只能将文本记录在明显的自然物体上。因此,它既费时又费力,容易出错,非常不方便。印刷发明解决了这一问题,有利于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让我们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img]52665[/img]
一位名叫毕盛的普通工人在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毕升做的泥活字后来归沈括侄子所有。因此,《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记载是详细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的发明归功于古腾堡。古腾堡是西德人。他在公元1440-1448年左右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比毕生发明泥活字印刷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像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有其社会需求、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需要快速大量的信息传播。活字印刷是为了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纸和墨必须用于印刷。早在汉代,中国就发明了纸、油烟和松烟。纸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复制文字和图片的方法,如战国秦汉以来的印章和拓碑,也为活字印刷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的“印刷”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含义;“刷”字是拓碑施墨过程的名称。它与印章和拓碑的血缘关系已经从印刷的命名中透露出来。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的两个起源。
[img]52666[/img]
印章的面积很小,只能容纳几个字,比如姓名或者官爵。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学校注重符号。他们在桃枣木上刻了长长的咒语,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道教有一份刻有120个字的复印件。可见当时一篇短文已经可以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了。这其实是雕版印刷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的另一个起源。汉武帝“罢废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都是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教授相同的经典书籍是不可避免的。汉灵帝西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所有重要的儒家经典作为校正书的标准书刻在上面。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以免从石刻上抄经书的劳动。
拓碑的方法很简单。将坚韧的薄纸浸泡在石碑上,然后涂上吸水的厚纸,用刷子轻轻敲打,直到纸陷入刻在石碑上的凹洞,然后取出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蘸墨水,轻轻均匀地刷薄纸,薄纸干后,是白色黑色的书。这种拓碑法与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碑帖的文字是凹阴文,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凸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
拓碑提供了从阴文字中获取正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后扩散它们。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在诗中说过:“宜山纪念碑野火燃烧,枣木刻肥失真”。这类似于雕刻板的印刷。
在唐代,印章和扩展纪念碑逐渐发展和合流,导致雕刻板印刷。唐穆宗长庆4年12月10日,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祯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当时,杨州和越州到处都有人在街上卖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模拟”或换茶酒。“模拟”是出版物。这是现有文献中关于雕刻板印刷的最早记录。
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种私人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有发行新的历书,民间私印的历书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行业的人很多。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最后题为“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杰为二亲敬造”。
[img]52667[/img]
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具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这本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6英尺,由7张印章粘合而成。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一棵树上向孤独的花园说话的场景。其余印有《金刚经》全文。这张纸的图文都很精致,雕刻的刀法细腻,简洁凝重,说明当时的印刷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熟练的水平。
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是怎么来的?印刷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