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是在唐代发明的,在唐代中后期广泛使用。宋仁宗时,毕生发明了活字印刷。虽然宋代有活字印刷,但并没有广泛使用,但雕版印刷仍然广泛使用。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52603[/img]
先秦时期有印章,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刻成反体,有阴文和阳文的区别。在纸出现之前,公文或信件都写在简单的文件上。写好后,用绳子绑好,把粘性泥封在结扎处,把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印在泥上,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后,泥封演变成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有人用来印公文纸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一个小雕刻版。
1、印刷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当时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字的大木印。这已经是一个小雕版了。3、佛教徒也受到启发。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佛像经常印在佛经的卷首上。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容易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非常有启发性。刻石的发明历史悠久。陕西凤翔在初唐发现了十个石鼓,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游,在重要地方刻石7次。石碑在东汉以后盛行。蔡勇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建立四年的《诗经》(公元175年)、《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石碑,如《论语》,共20.9万字,分别分为46块石碑,每个石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前后刻字。花了8年时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者的经典。许多人争相抄写。后来,尤其是魏晋六朝,有人在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的时候,用纸把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因此,它被广泛传播。
5、拓片是印刷技术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上一张略湿的纸,用软锤轻轻打,使纸陷入石碑文字的凹面。纸干后,用棉花包裹,蘸上墨水,轻轻拍打在纸上。纸上会留下与石碑相同的黑白字迹。这种方法比手写更简单、更可靠。所以扩展印刷出现了。
[img]52604[/img]
6、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印花板有两种:凸纹板和镂空板。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用凸纹板印刷。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纸张发明后,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印刷。只要把布换成纸,把染料换成墨水,印出来的东西就会变成雕版印刷品。敦煌石室里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印章、拓印、印染技术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
7、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7世纪左右),并广泛应用于唐代中后期。
早期的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主要用于印刷佛像、经咒、愿书和历书。唐初,玄奘用回锋纸印普贤像,给僧尼信徒。
8、毕升在北宋时期(11世纪左右)发明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仍然广泛使用,而不是广泛使用。
历史上印章是怎么来的?印章的发明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