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气历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创造的一种类似于今天阳历的历法。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52559[/img]
中国传统历法有两个缺点:一是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一季3个月,一季4个月,太不整洁。二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太阳术语,在一年的位置前后移动一个月,普通人无法掌握。
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是中国古代历法制度的独特创造。它正确反映了一年中季节和寒暑交替的客观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和手工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方法最初将太阳的回归年长分为24等分,均匀分布在一年之内。这种方法被称为平气法,在传统历法中一直使用到1644年。当然,当时北宋也采用了平气法。
在传统的阴阳合历中,太阳运动设定的太阳术语与月亮运动设定的月份之间的关系并不固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通常季节已经进入春季,月仍在冬季,即季节与月不一致,加上闰月的方法是最后的手段,也不能消除这种矛盾。
为解决这一问题,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大胆创新,创立了新的历法“十二气历”:实行阳历,无闰月;指节气定月,而不是月亮的朔望定月。一年分为12个月,一年的第一天是立春。
十二气历的原理与今天的阳历相同。十二气历不仅能更好地符合天文实践,而且便于农业时间的掌握和安排。因此,它是一种具有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历法。然而,十二气历被封建势力诽谤,并不起作用。
十二气历是一种完全按节气定历的历法制度。它以12个节气定月:即立春为1月1日,惊蛰为2月1日...大寒为12月1日。大月31日,小月30日,一般大小月相间,但平年只有3个小月相连。虽然月亮的圆缺与节气无关,但可以在日历中注明“朔”和“望”作为一般内容。
这是一种纯太阳历的历法制度,既简单又方便各种生产活动。然而,在传统力量极强的古代是不可能使用的。
[img]52560[/img]
对此,沈括已经预测,说:“今日历论,尤其是怪怨攻骂,但异时必有用。”
正如沈括所预料,历史的进程直到清朝才受到一些人的攻击。太平天国使用的“天历”实质上与十二气历相似。20世纪30年代,英国气象局用于统计农业气候的“萧伯纳历”,其原理与十二气历相同。
后人认为,沈括的十二气历比今天使用的格里历(公历)更科学、更理想。比如格里历的第一年(元旦)没有天文意义,但立春放在第一年就有天文意义。二是格里历月和月的天数最多相差3天,大月和小月的排列不规律。但是十二气历的大月和小月只有一天的区别,排列有规律。
然而,太阳的周年运动实际上是不均匀的。在6世纪的北齐,发现了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春分后日行晚,秋分后日行快。
因此,从1645年开始,黄道一周(360°)从冬至开始,分为24等分。这样,每个太阳节气的位置都是固定的,相邻两个太阳节气的夹角是15。°,但时间间隔不同。这种方法叫定气法。我们今天通用的历法也采用定气法。
如果现在复制使用十二气历,5月32天,11月只有29天。
当然,为了满足历月的平衡,大大小小的月份仍然可以相互使用,这仍然可以确保每个月初和月中的绝大多数节气。
历月平衡的十二气历很简单:大大小小的月份只差一天,消除了公历最不合理的缺点——2月份太短。而上半年和下半年,全年长度的差距最小化,便于记忆。以立春为元旦,以天文为基础,不拘泥于天文。月份和季度的平衡也给统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十二气历:北宋科学家沈括创作的历法与阳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