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生产低迷,社会经济不发达,商人与国家的利润竞争加剧了商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其中商人对产品、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人对农民的剥削损害了国家对农民的利益,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土地与人口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严重威胁了国家的长期和平与稳定。重农业和抑制商业的政策势在必行。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此外,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农业思想、先秦儒家“义利观”的道德规范、法家“抑商”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下社会氛围的影响,都促进了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和完善。
[img]52508[/img]
政策措施
1、统治者追求“无为而治”的思想
汉初统治者追求“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符合汉初政治经济环境的现实。
汉初实施的黄老理论和先秦、秦时期的道家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汉初的黄老思想博采先秦时期儒、法、道等家族的优势,表现出更加积极的进取精神。“因为阴阳之大,儒墨之善,名法之要”可以“改变事物,建立风俗习惯,一切皆宜。”包容性和实用性极强;
[img]52509[/img]
它思想简洁,可操作性强;它主张在“万物之性”的基础上,坚持“因物与合”的路线,不固执己见,不遵守旧,实事求是。一切都可以从现实出发,随着事物和现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在“无为而治”的国家管理理念下,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趋于更加柔和,如“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量官用、赋予人民”等。,以缓解社会矛盾,不断休息,巩固统治,发展经济,为汉初经济恢复和国家强劲发展奠定和平稳定、自由开放的环境。
2、保护自耕经济
在秦朝的基础上,汉初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措施,使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
首先,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汉高祖刘邦不仅要求部分士兵复员,减少军队数量,还要解决归国士兵的“功劳”,使他们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并在一定时期内免除兵役;@ 还呼吁逃亡的农民回到家乡;释放因生活困难而出售奴隶的人;鼓励生育,农民可以免除两年的兵役,以增加农业人口,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缓解社会矛盾。
[img]52510[/img]
二是颁布了《复故爵田宅令》,让失地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第三,命令“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即在道德和农业生产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可以免除自己的兵役。四是颁布“劝农”诏书,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从汉文帝两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即公元前178年到公元前141年,汉代中央政府颁布了8次劝农诏书;文景二帝时期,皇后亲自耕田采桑;可见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有利于重农社会氛围的形成。
五是减免田赋,汉初轻赋,惠帝时“十五税一”,文帝时“除田租税”,景帝时“除田半租”、“三十而税一”有利于鼓励生产,改善农民生活。第六,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农业耕作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如汉武帝赵括代田法、科伦犁的发明等。由于汉初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采取了各种重农措施。据研究,西汉末年,垦田占地8270500多顷,人口5900多万,是战国时期的两倍多,为汉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汉朝要重农抑商?汉朝统治者追求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