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匈奴利用中原战争,越过秦蒙田建造的长城,与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为界。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掠夺,深入代谷、太原、西河、上县、北地等县。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给公主,给予大量财产。
然而,如此破旧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军队,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掠夺。@ 如果守将得力,即使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程不知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光同名,他治军非常严格,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进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这表明,直到西汉初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尽管其防御能力远低于战国时期。直到汉武帝将匈奴赶到漠北,修复蒙田建造的秦长城和外长城,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其军事防御作用才结束。
[img]52421[/img]
据史料记载,汉代长城建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两年)。当时北方匈奴势力强大,经常入侵河西,掠夺财粮牲畜,骚扰汉族农耕。为了使边境和平,汉武帝多次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进行西征。打败匈奴后,他开始迁移汉族居民到河西,然后进行农业发展,然后驻扎在这里修建长城,防止匈奴再次入侵。
因此,汉代长城是中国封建社会西部大发展的第一次重要历史见证。这也为新疆西部地区首都的建立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修筑过程
漠南之战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汉武帝发动漠南之战,派两大军北征匈奴。一方面,李息率领代郡向东吸引匈奴主力,另一方面,魏青率领云中向西突袭匈奴右侧。卫青领兵出云后,沿黄河向西横扫至陇西。夺取具有战略意义的河套地区。汉武帝还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套地区设立了朔方郡,居民10万人。苏建又命令10万人筑朔方城,修缮旧秦万里长城。
[img]52422[/img]
河西之战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汉武帝发动河西之战,派霍去病二次出奇兵,消灭匈奴4万多人,接收归降4万多人,打跨匈奴右部势力,夺取另一个战略要地河西走廊。此后,汉武帝仍移民设县,筑塞布防。公元前121年,他设立了武威和酒泉县,并开始在黄河西岸建造东起令居。西达酒泉北部金塔县的“令居塞”长城,是汉筑河西长城的第一段。
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再次发动漠北之战,派将军卫青率5万骑兵出定襄,霍去率5万骑兵出代郡。卫青打败匈奴左贤王直攻漠北。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筑坛祭天,在姑衍(狼胥山西山)辟场祭地,临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而归。这场战争迫使匈奴大部分退出内蒙古东部,“后匈奴远逃,幕南(漠南)无王庭”。西汉王朝随后将乌桓人迁至边塞地区作为防御匈奴的屏障,并开始修复和利用秦始皇万里长城。
[img]52423[/img]
增郡修城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命令从赵破奴大破匈奴,在河西走廊增加张掖和敦煌两个县,“于是酒泉亭到了玉门。据《汉书·张骞传》报道,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汉武帝命令赵破奴与王恢“打破姑师,俘虏楼兰王”。酒泉亭到玉门。根据这两条历史记载,可以得出结论,这段长城的建筑年龄在公元前111年至108年之间,这是汉筑河西长城的第二段。
公元前101年(太初四年),汉武帝派二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后,修建了从敦煌西即玉门到盐泽(又称“蒲昌海”)的长城。在今天的新疆罗布泊),《史记·大宛传》载道:“敦煌把酒泉都尉放在里面;西至盐水,常有亭子。"这是汉筑河西长城的第三段。随着河西四县的建立,西汉河西长城成立,对促进该地区向农业区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西汉势力进入西部地区,开辟和保护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汉长城有哪些历史沿革?汉长城的建设过程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