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初有哪些传统习俗?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立秋节
立秋节,又称七月节。有石楠红叶剪花瓣夹插鬓边的习俗,也有秋水吞小红豆七粒的习俗(见临安岁记)。立秋这一天,民间流行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相比,以验夏中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在立秋的白天或晚上,有预卜天气凉热的习俗。还有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习俗。又有立秋前一天,陈冰瓜、蒸茄脯、炒香等习俗。
晒秋
每年初秋,随着果蔬的成熟,黄陵都进入了晒秋的最旺季。
秋季干燥是一种典型的农业习俗现象,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居住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形复杂,平地很少,不得不利用房屋前后和自己的窗台、屋顶架或挂作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业习俗现象。
[img]52058[/img]
这种村民干燥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渐成为画家和摄影师追求和创造的材料,创造了诗意的“干秋”名称。自发展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的秋季干燥习俗逐渐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黄陵古村落,秋季干燥已成为农民节日收获的“盛大仪式”。
秋忙会
秋季繁忙的会议通常在农历七月和八月举行,以迎接秋季繁忙的商业贸易会议。有与寺庙博览会活动相结合的贸易会议,也有为秋季繁忙而举行的单一贸易会议。其目的是交换生产工具、出售动物、交换食品和日常必需品。其规模与夏季繁忙的会议相同,包括骡马市场、粮食市场、农具生产市场、布料市场、京广杂货市场等。
如今,这种集会被称为“经贸交流大会”。会议期间,还有戏剧表演、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
秋收互助
秋忙之初,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里抢成熟的玉米。第一茬先搬成熟的玉米穗,留下第二茬再搬。第二茬和第三茬是用同样的方法移动的。最后捞空茬,把剩下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起搬回家。看谁的玉米成熟的早,先搬谁的,既不违农,又能把颗粒带回仓库。
[img]52059[/img]
贴秋膘
立秋时节,人们称之为悬秤,将体重与立夏时节进行比较。夏天,人们没有胃口。他们的食物清淡而简单。两三个月后,他们的体重应该减轻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如果你想吃一些好的,增加一些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充的方法是“坚持秋天的脂肪”:立秋那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烧烤、红烧肉等,“以肉贴脂”。
啃秋
在某些地方,“啃秋”也被称为“咬秋”。天津注重在初秋吃西瓜或香瓜,这被称为“咬秋”,这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又热又难。每逢初秋,它都会被咬。
江苏等地也在秋初吃西瓜“咬秋”。据说秋天不会有痱子。在浙江等地,秋初吃西瓜和烧酒一起吃。人们认为它可以预防疟疾。城里人在秋初买西瓜回家,全家人围着吃,也就是说,他们吃秋天。
农民的秋天要大胆得多。他们坐在瓜棚里,在树荫下,坐在地上,吃红肉西瓜,吃绿肉西瓜,吃白生土豆,吃金玉米棒。咀嚼秋天所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收获的喜悦。
包饺子
在山东,立秋的习俗是包饺子,人们称之为“咬秋”。立秋那天,年纪较大的人会在大厅的中间放一个装满全谷物的碗,里面插着三根香,祈祷“立秋”后全谷物丰收。大多数人会在立秋后剁肉包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咬秋”。
[img]52060[/img]
秋社
秋社原本是秋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人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经结束,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一天祭拜上帝。宋秋社有吃蛋糕、喝酒、回归宁静的习俗。
唐韩的《不见》诗:“这个身体愿意做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做社”仍然流传至今、“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摸秋
秋天是瓜果成熟的季节。入秋之夜,盐城北部有“摸秋”的习俗。在这个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里触摸各种瓜果,俗称“摸秋”。失去“秋天”的人,不管失去多少,都不会责骂。这种习俗始于元朝。
服食小赤豆
从唐宋开始,义乌就有在这一天用秋水吃小红豆的习俗。取七到十四颗小红豆,用井水吞下,服用时面朝西,据说秋天不会得痢疾。
秋初各地区的习俗有哪些?这些习俗是怎么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