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交节。寒露是一种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阳光越来越少,热量慢慢消退,寒冷逐渐生长,昼夜温差大,早晚感觉有点冷。从气候特点来看,寒露季节,南方秋意渐浓,气凉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寒露是一种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是深秋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假如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点。寒露节气过后,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阳光越来越少,热量逐渐消退,寒冷逐渐消退,昼夜温差较大,早晚有点冷,空气干燥。寒露过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继续下降,华南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水银柱也很难上升到30℃以上,但最低气温可以下降到10℃以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上述日平均气温可能有偏差)。
[img]51988[/img]
除少数河谷低地外,西北高原等待(5天)的平均气温一般低于10℃。这是冬天用气候学来衡量四季的标准。千里霜店,千里雪飘,与南方秋天大不相同。
在寒露的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已经西沉。冬天的脚步声可以隐约听到。寒露节气在时间上一般与重阳节相似,寒露后有登高的习俗。寒露季节,南岭及以北广大地区已进入季秋,东北及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此时,北京大部分年份都可以看到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一般都开始降雪。
中国古代的祖先主要是农业生产,影响作物生长的温度、阳光、降水等气象条件与太阳的位置直接相关。为了更好地反映季节变化和物候关系,指导农耕生产,古代祖先制定了24个特定的节日。古代以“斗柄指向法”划分节气,当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戊方向(西北)时,就是寒露节气。汉至明末的“平气法”划分节气,寒露当天中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八尺二寸,相当于今天的2.018米。自1645年以来,按照“定气法”划分节气。当太阳达到黄经195度时,它是冷露。一般来说,冷露节气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
[img]51989[/img]
元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会凝结。"这部作品对寒露的解释是,温度低于白露时,地面上的露水更冷,即将凝结成霜。中国古代使用的“平气法”将寒露分为三候:“一时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在这个太阳术语中,红鹅排成一个单词或人形的队列向南移动;在寒冷的深秋,鸟消失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了许多蛤蜊,贝壳的条纹和颜色与鸟非常相似,所以他们认为它们是由鸟变成的;第三次“菊花开始黄华”意味着菊花在这个时候已经普遍开放。
寒露季节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寒露主要分为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