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到,就进入了几个寒冷的日子。中国民间称冬至为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9个“九”,数到81天“九桃花盛开”。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最大、最大、最长久的概念。九九八十一是“最大的”。古代中国人认为,冬至过后的九八十一天,春天一定来了。九九消寒期间,中国民俗制定了九九消寒图。
[img]51983[/img]
即使从冬至那天起进入“九”,中国民间也有冬至贴画九九消寒图消寒图是记录在九年后天气晴朗的“日历”。人们希望它预测来年的丰欠。这是一个非常传统和美丽的日历。它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叫“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起,以九天为单位,连续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公元550年南北朝梁朝宗的《荆楚岁时记》中,至今已有1445年的历史,“九九歌”的出现和传播历史悠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和发展起来:“画九”、“写九”的习俗形象化了数九所反映的温暖、长期和寒冷的消失。它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款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无论是画还是写,统称为“九九消寒图”。
所谓“画九”,就是用图片记录“九九”的过程。方法是画一朵素梅,枝上有81朵白梅。从冬至开始,每天用红笔画一朵白梅。当白梅遍地都是红色的时候,“九九寒天”就结束了。明代《帝京风景略》载道:“冬至,画一朵素梅,80有一片花瓣,每天染一片花瓣,花瓣都是99出来的,春天很深,叫‘九九消寒图’。
据说“消寒图”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个画出来的。他被元朝统治者关在北京监狱里,创作了这张照片,然后逐渐流通。如此遥远的源流,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差异。有些“九九消寒图”是画九九八十一个圆圈,每九个一组。根据进入九后的天气,按照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的方法,每天在一个圆圈里做标记。八十一个圆圈画完了,天气就暖和了。
[img]51984[/img]
从清代道光初年开始,“写九”消寒。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幅画(繁体),让大臣们每天画红填一幅画。填了九个字,便“九”尽春来。这种方法传到中国民间后,有的写“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有的写“雁南飞柳芽茂就是春天”。总之一句九字,每字繁体九画,字里行间蕴含着人们对春天的期待。有人称之为“九九消寒句”。
意义:近三个月的九天,时间很长,从一开始到九春深,是一个从冬季寒冷到春季温暖的渐变过程。无论什么样的“九九冷地图”,只要你仔细填写这幅画,你都可以忠实地记录冷热的具体情况,并成为一个宝贵的气象数据。
不仅为个人和亲友找出冬季天气变化的规律,而且为冬季和“冬季”的准备提供了基础;它是为气象学家和农业学家提供详细可靠的参考和研究材料。更有价值的是,“冷地图”中的图像反映了“客观事物从数量积累到定性飞跃”的原则。
冬至九九消寒图是什么?最早的文字记录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