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明朝里甲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朱元璋下令实行里甲制?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它也是明朝政府实施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明初,明太祖制定了100户一里的规定,以促进黄册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地方机构,100户一里的编制起着具体的作用。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制度简介

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它也是明朝政府实施黄色手册制度的基础之一。关于里甲制度的编制,许多学者普遍认为100户是定制的,它一直保留到里甲制度的崩溃。明初,明朝太祖制定了100户的规定,以促进黄色手册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当地机构,10户的编制具有特定的作用。

[img]51726[/img]

实行原因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试图通过实施里甲制度来规范地方社会的权力结构,形成以地主富民为农村社区领导的社会政治秩序。然而,这种理想化的系统设计很难长期维持。

到明末,特别是到明末,在人口增长、迁移率增加、农村社区成员贫富分化、商品经济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和影响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基于里甲体系的原农村社区呈现出明显的分解趋势,粮食、长等地方精英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农村社会的控制权转移到绅士、土豪劣绅等非职务性地方精英手中。

这一现象是晚明社会变革整体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编制方法

为了全面把握晚明农村社会结构和控制机制的变化趋势,有必要首先讨论里甲制度作为明代农村统治的基本组织,以及明末基层组织制度日益分解的情况。

明朝成立后,统一的基层组织框架没有立即制定。一些地方的农村组织从元朝继续下去,一些组织被重新组织或建立。到洪武14年(1381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里甲制度,农村社会原有的基层组织基本整合到统一的制度框架中。

里甲的编制方法是每110户编成1英里,丁粮最多的10户作为里长,其余100户称为甲首。各地不能承担差役的寡妇和孤独的家庭,由110户以外的家庭管理,称为畸形家庭。10名里长轮流参加10年的活动,按照丁粮的数量提前安排。每年,1名里长带领10名甲首参加差役,并负责“一英里管理”。

[img]51727[/img]

洪武在24年(1391)第二次存制黄册时,还规定在组织里甲时,要保持原有农村区划“都”的完整性。比如一个有600户,550户分为5里,剩下的50户分配到本都,以各里长的名义负责,不允许分配给其他家庭。

对于10岁以下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寡妇和外县寄庄人户,他们仍然被编为畸形零户。这样,110户以外的家庭就可以分为两类:必须承担差务的“管理家庭”和不承担差务的“畸形零户”。然而,在许多地方,他们经常混合在一起。除了里长,还有老年人的职责,负责教育、说服农民和审理轻微的民间案件。

@ 明朝政府还在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福建等田赋数量较多的省份建立了粮长制度。粮长的编派大致是“以万石为例,其中田多为粮长,督其乡之税”。不久,粮食长度也有一个明确的区域管辖范围,被称为“区”,而“区”是根据“都”划分的。根据税收和粮食的数量,有些地方设置一个区域或几个区域,有些地方合并为一个区域。


明朝里甲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朱元璋下令实行里甲制?明朝里甲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朱元璋下令实行里甲制?

,,,,,,,

  • 福王朱常洵是怎么死的?朱常洵生平事迹简介
  • 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个儿子,生母是明神宗宠妃郑贵妃,明光宗朱常洛是其异母兄长。明光宗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原本是...

  • 胡蓝之狱看朱元璋的残忍:明太祖朱元璋的极端统治
  • 朱元璋起自微寒,做了皇帝以后,能够不隐晦他的出身,显示出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信心。但是,他的微寒身世和残酷斗争的经历,...

  • 揭露明朝徐达的死因:为什么墓碑比朱元璋高?
  • 徐达一生中留下的最大谜题是他的死。这样的版本是众所周知的。据说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害怕开国功臣会抢走他的天下,于是他下...

  • 建文帝朱允炆最后结局如何?建文帝是怎么死的
  • 关于朱允炆的结局结局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与他的皇后一起被烧死在皇宫中。当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皇宫,宫...

  • 从叛军到明朝最后的忠臣:可歌可泣的一生
  • 崇祯皇帝的自杀标志着以崇祯为首的明朝统治的结束,但大明还没有完全死亡。当时,江南地区仍在朝廷委派的官员手中。他们仍...

  • 从暴发户到阶下囚的明朝将军石亨:石亨是怎么死的?
  • 渭南人石亨(-1460年)。明朝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忠国公。 早年抗击瓦拉,颇有战功。后来景泰八年(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