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传统医学经典之一。因为名字,相传是黄帝做的。然而,后人认为这本书最终形成于西汉,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生继承和补充发展创作的。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以“黄帝”为名,旨在追溯崇本,从而说明中国医药文化的早期发展。不是一时之言,也不是一人之手。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视为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它最初的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连”、在“与日月相对应”的理念指导下,人与自然紧密相连。
[img]51557[/img]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是四大传统医学经典之一(其余三部分是《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理论”、“病机理论”、“病症”、“诊法”、“论治”和“养生学”、从整体上看,“运气学”等学说论述了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研究,认为这本书中黄老道家的痕迹是隋唐道士王冰的入侵)。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理解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它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杰作,被称为医学的祖先。
名称由来
《汉书·艺文志·方法》载有“医经”、“经方”、《黄帝内经》是“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被列入“医经”。
所谓“医经”,就是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医学理论。称之为“经”,是其重要性。古人称具有一定规律、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为“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简单的“三字经”等。所谓“内经”,不像吴昆的《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中所谓的“五内阴阳”,并非张介宾《类经》中所说的“内人,生命之道”,而只是与“外”相对。这与“韩诗内传”有关、“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和“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内储》、《外储》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黄帝外经》、《扁鹊》、《白氏诸经》都已散无传。
[img]51558[/img]
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本文重点介绍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疗、治疗原则、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大致相同。除了讨论脏腑的功能、病因和病机外,还重点介绍了经络、穴位、针灸、刺法和治疗原则。
黄帝内经的内容是什么?黄帝内经与黄帝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