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皇帝杨光(569-618)是隋朝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在历代皇帝中,他被赋予了罕见的“杨”,即“向远方致敬”的含义。然而,在大多数历史书籍中,包括以杨迪皇帝为主题的诗歌、歌剧、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杨光以暴君而不是昏君的典型形象出现。让我们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img]50143[/img]
昏君,一般指昏昏欲不明,荒淫无道,容易听小人诽谤的君王。暴君是指专制无道的君主。简单来说,昏君智商低,能力弱,暴君性格不好,也就是说杨迪皇帝不是昏庸的国王。相反,他很有才华,很有才华。史书称杨光为“美姿仪,少聪慧”,题目中列出的各种功劳也可见杨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君主。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历史学家和民间习惯称杨光为暴君。
《隋唐五代史》中吕思勉先生从“杨帝夺宗”开始、“杨帝荒淫”、“杨帝国”、三个方面论证了杨迪皇帝的恶劣个人行为,描述了暴君的形象。一是杨光夺取了王子的位置。杨广与独孤皇后、杨素等人通过各种手段陷害杨勇,最终隋文帝废除杨勇,将杨广改为王子。现在看来,这只是一场正常的权力斗争,但在礼制森严、尊卑有序的封建王朝谋杀储君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罪行。
[img]50144[/img]
二是杨广荒淫无道,大兴土木。据《通典》记载,杨广兴建东都时,每月招募200万劳动人民;在修建运河时,还招募了100多万人,“丁男不收费,妇女兼职,大部分死者服役”。在杨光巡游期间,招待好的地方官员被提拔,招待不好的地方官员被降职。地方官员用民用脂肪膏取悦杨光。据《食品志》记载,为了在一天内收集皮革、牙齿、羽毛等仪式装饰品,人们会在山上到处捕猎鸟类和动物,但这仍然是不够的。地方官员向富裕家庭购买,导致当时此类物品价格飙升。杨光的放松和快乐可见一斑。
第三,杨光军国主义,经常发动战争。杨光在位14年,摧毁了土谷浑,征求占城、契丹、流求、三征高句丽。特别是三征高句丽,不顾国家实际情况,大肆征兵,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至于人们不能生存。随后,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杨光没有时间考虑高句丽。内忧外患共同爆发,隋朝迅速衰落灭亡。
[img]50145[/img]
杨广被称为“昏君”,除了杨广的个人原因外,还有外部原因。虽然隋朝的灭亡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但后人不可避免地将隋朝的灭亡与隋棠帝联系起来,认为如果不是隋棠帝的各种行为,隋朝的生命可能还没有结束。这样,对杨广的评价就会产生偏见。与此同时,后世皇帝在接受教育时往往需要一个负面的例子作为教训。杨光皇帝杨光成为历代君王乃至民间口口相传的“暴君”,这也是杨光被称为暴君的原因之一。
如今,历史学家对杨光的行为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他们认为杨光的几次个人征兵实际上在展示国力和威慑边境方面发挥了作用。修运河还具有客观沟通南北经济贸易、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开放科举考试、改革制度等行为也相当有益。
当杨光在位时,有许多为国为民的创举,为什么还被称为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