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已明,友未定①,引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害②推演。
【注释】①“敌已明”:指主敌已经确定。“友未定”:朋友,这是指主敌和我们以外的第三方,或敌人的临时盟友,或我们的临时盟友。“朋友未定”,这意味着第三方在犹豫之间尚未定性。
②“损”:也就是说,《易经》中的“损卦”。《易经·损卦》说:损下益上,其通上行。”又说:“三人行,损一人;如果一个人行,他会得到他的朋友。”这个占卜认为“损益”不能完全划分,两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
[img]49503[/img]
【按语】
敌人已经暴露,而另一股势力更加张扬,会有所作为,应该利用这种力量摧毁敌人。比如郑桓公会想攻击,先向英雄、好臣、辨智、大胆的人尽书名,选择好田贿之,以官爵的名义写书,埋在坛场郭门的地方,用鸡缎挑衅。迅君以为内难也,尽杀其良臣。桓公袭快,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关羽围樊包裹,曹欲迁都。易、蒋济说曹说:“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成功,权心不愿。可遣人蹑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解释]用刀杀人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力量,巧妙地利用矛盾的策略。这一计划主要是封建官僚之间的欺诈和相互利用的政治权力。在军事上,它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方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以达到获胜的目的。
【出处】
〔典故一〕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快国前,先将快国良臣、谋士、勇武之士登名造册。故意选择快国良田贿赂这些人,写下分封给他们的官爵,在城门外设置祭坛,埋葬这些名单,伪造血为盟的错觉。得知后,快国君以为出了内患,怒不可遏,把名单上所有的贤臣良都杀了。此后,郑国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快国。
[img]49504[/img]
〔典故二〕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献计刘备,联系孙权,用武力在赤壁打破曹兵。此外,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失措,想迁都避免关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和孙权表面上很友好,内心很疏远。如果关羽成功了,孙权就不愿意了。可以劝孙权在关羽背后下手,并答应将江南地方分封给孙权。曹操用自己的计划,关羽终于战败麦城被俘。
典故三:努尔哈赤的父子带领满兵进入明朝,锐不可挡。明朝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围攻宁远10多万守兵。由于宁远守将袁崇焕备战有方,奋勇抗敌,导致满军惨败。怒尔哈赤也在这场战争中受了重伤,很快就去世了。继位后,皇太极率师攻打宁远几次,都兵败而回。崇祯三年,皇太极避开袁崇焕守地,绕道直攻京城。袁崇焕立即带领部队日夜兼程进入京勤王,使清军遭到迎头痛击,狼狈而逃。皇太极为摆脱袁崇焕绞尽脑汁,于是制定了借刀杀人的计划,阴谋制造了与袁崇焕密约的假象。崇祯勃果然中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皇太极借崇祯之刀,消除了心腹之患,此后再无敌。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借刀杀人简介,它的来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