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在野,其道穷也是①。
【注释】
①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是纯阴之卦。引本卦六,象辞:“龙在野外战斗,它的道也很穷。”也就是说,即使强龙在田野上战斗,也会陷入困境。比喻战斗中捉贼擒王战略的力量。
[img]49491[/img]
【按语】
胜利就是胜利。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疲,帅之害,攻之亏。舍胜而不败擒王。也是纵虎归山。擒王之法,不能图辨标旗,而当察其阵中的首动。前张巡与尹子奇战斗,直冲敌营,到子奇手下,营中大乱,斩贼50多人,杀士卒5000多人。巡欲射子奇而不知,山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按:“攻之亏也”,“攻”另作“功”,以“攻”为是。﹚
【解义】
如果你赢了,你会得到取之不尽的好处。但如果为了贪小利而忘记大局,那就是小卒的利益,是将军的拖累,是教练的祸害,是进攻战略的大损失。放弃最后的胜利,不摧毁敌人最后的重要力量,不抓住敌人的首领,就像放虎归山。擒王之法,不仅要靠标志,还要注意阵营中首先发起动作的部位。过去,张巡与尹子奇作战,直冲敌营,来到子奇旗下,营中大乱。张巡欲想要射子奇,却不知道,于是削了一根蒿杆去射箭。中箭的人高兴地向首领报告,说张巡的箭用完了。结果张巡的身份暴露,被射伤活捉。
俘贼擒王,说出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句话叫“打蛇要打七寸”,也就是这个意思,蛇无头不行,打蛇头,这条蛇就完了。这个计划用于军事,是指打败敌人主力,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抓住敌人的首领,彻底瓦解敌人的策略。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胜利,要看全局,扩大战果,才能全胜。假如错过了机会,放走了敌人的主力和敌人的首领,就像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img]49492[/img]
【出处】
〔典故一〕唐代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带领十万强队进攻遂阳。皇史中丞张巡驻绥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根据城市固守。敌兵攻城20多次,均被击退。尹子奇看到士兵已经累了,不得不鸣金收兵。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突然听到城头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忙命令部队与冲出城市的唐军进行激战。而张巡则“只打雷不下雨”,时不时地打鼓,仿佛要杀出城来,却一直关着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整夜辗转反侧,没有休息。士兵们非常累,睁不开眼睛。他们倒在地上睡着了。这时,城里一声炮响,突然,张巡率领守兵冲出来。敌人从梦中醒来,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先后杀死50多名敌将,500多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俘获敌军首领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一点也不认识,现在他又混乱了,更难辨认。张巡心生了一个计划,让士兵们用蒿杆砍尖作箭,射向敌人。敌人中的许多人中箭,他们认为这已经结束了,没有生命。但发现自己是蒿杆箭,心里大喜,以为张巡军已经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尹子奇报告了这个好消息。张巡见此,立即认出敌方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尹于奇左眼正中,但这一次,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着头鼠逃跑,匆匆逃命。敌人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典故二〕明英宗宠坏了太监王震。王震是一个邪恶的人。他为宠物服务。朝廷内外没有人不怕他。当时,北方的瓦拉变得越来越强大,有着觊觎中原的野心。王震拒绝了大臣们在瓦拉通往南方的主要道路上设防的建议,并尽一切可能取悦瓦拉首领。
公元1449年,还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进入明朝。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王振为统帅。粮草没有充分准备,50万军队匆匆北上。一路上,又下了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先闻报,满心欢喜,以为这是抓英宗平定中原的好时机。当明军抵达大同时,也首先命令大队人马撤退。王震认为瓦拉军害怕明朝的大部队,于是下令追击瓦拉军。早已预料到,已派骑兵精锐分两路从两侧包围明军。明军先锋朱颖、先晃,被瓦拉军伏击,全军覆没。明英宗别无选择,只能下班回京。
黄昏时分,明军撤退到土木堡。大臣们建议部队再往前走20英里,抵达怀来城,凭险拒绝援军。以千辆行李未到为由,王震坚持在土木堡等候,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拒城坚守,下令追不舍。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势包围土木堡。土木堡是一个缺水的高地。瓦拉军控制着土木堡两侧唯一的水深河流。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军心不稳。先施-计,派人给王振发信,建议两军议和。王振误以为这是突破的好时机,他急令部队向怀来城方向突破。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拉军从四面包围。在乱军中,明英宗受几名亲兵保护,几次突破失败,最终被也先生俘虏。王震在仓皇逃命时,被护卫将军范忠一锤打死。明军没有指挥中心,溃不成军,全军覆没50万大军。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简介,它来自哪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