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
①在两者之间,敌人威胁要服从,我假以势:假,借。这句话意味着:在我和敌人的两个大国中,如果敌人胁迫小国屈服于他,我将借此机会进行救援,造成有利的军事形势。
②困,有言不信:说出《易经.困》卦。困,卦名。本为异卦相叠(坎下交上),上卦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在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使泽无水而困,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自困,故卦称“困”。“困”,困。卦:“困,有言不信。意思是,处于困境中,难道不相信这个基础吗?这个计划用这个卦理,意思是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对被胁迫的情况,如果我说救他,他会不相信困难?
[img]49463[/img]
【按语】
假兵的举动不是巧言可语,而是势不可挡——方的威胁,会被双方攻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会被迫威胁,而我会利用它,利用它的幸存之心,迅速实现全局。对方不能自己战斗,所以不战就毁了。比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郭,晋灭郭,郭公丑奔京师,师还,攻虞灭之。
【解义】
这个按语讲了一种情况,说是夹缝中的小国,情况会很微妙。一方想用武力威胁他,另一方却用不侵犯其利益的方式诱骗他,趁其心存侥幸,立即将力量渗透进去,控制其局势,@ 不用打什么大仗就能消灭。事实上,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藏“假道”的真实意图,突出奇兵,往往能赢。
假道伐郭,假道,就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希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以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灭郭。”
【出处】
〔典故一〕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郭,两国关系良好。晋如攻虞,郭会出兵救援;晋若攻郭,虞也会出兵帮忙。荀息大臣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占领这两个国家,就必须离开他们,让他们互不支持。虞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能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垂棘之壁,送给虞公。哪里愿意献公?苟息说:王放心,只是让他暂时保管,等余国灭了,一切不都回到你手里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了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国边境制造事故,找到了伐郭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郭,虞公得到晋国的好处,不得不同意。虞国大臣宫子奇反复劝说虞公,这件事做不到。虞国两国,唇齿相依,郭国一亡,唇亡牙寒,晋国不会放过虞国。虞公说,交个弱朋友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就是傻瓜!
[img]49464[/img]
晋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郭国,迅速取得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劫劫的财产分了很多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将领里克说,他不能带兵回国,暂时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后,晋献公亲率军前往,虞公出城迎接。余公前去打猎献公约。过了一会儿,只见京城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就这样,晋国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虞国。
〔典故二〕在这本书中,刘章开门鞠躬,让刘备进入四川。结果,他失去了生命。在古代战争中,有许多像刘备这样以“假道伐郭”的计划取胜的例子。当然,所谓的“假道”方法必须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掌握。
东周初,所有诸侯国都趁机扩大势力。楚文王时期,楚国势力日益强大,汉江以东的小国纷纷称臣纳贡。当时有一个叫蔡的小国,靠嫁给楚国,以为有靠山就不买楚国的账。楚文王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灭蔡的机会。
蔡国和另一个小国息国关系很好,蔡侯、息侯都是陈国女人,经常来来往往。然而,有一次,等待的妻子路过蔡国,蔡侯没有上述客人的礼物。回国后,她愤怒地责骂蔡侯,对蔡侯充满怨恨。楚文王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认为灭蔡的时机已经到了。他派人联系息侯,息侯想借刀杀人,向楚文王献上一个计划:让楚国假意伐息,他就向蔡侯求教,蔡侯肯定会发兵救息。这样,楚、息合兵,蔡国必败。楚文王一听,何乐而不为?他立即调兵,假意攻息。蔡侯得到息国求助请求,立即发兵救息。但兵到息国城下,息侯竟紧团城门,蔡侯急于退兵,楚军已借道息国,将蔡国围困,最终俘虏了蔡侯。蔡侯被俘后,痛恨息侯,对楚文王说:息侯夫人息桂是绝代佳人。他的话是刺激好色的楚文王。楚文王击败蔡国后,以巡视为名率兵到息国都城。亲自迎接息侯,设盛宴为楚王庆功。在宴会上,楚文王趁酒兴说:“我帮你打败了蔡国,你为什么不让妻子给我一杯酒呢?“息侯不得不让妻子息桂出来向楚文王敬酒。楚文王一见息桂,果然天姿国色,立刻魂不附体,决定要以此为己有。第二天,他举行了一场感谢宴会,已经安排了伏兵,并在宴会上绑架了息侯,轻松摧毁了息国。
息侯害人害已,他主动借道给楚国,让楚国灭蔡,给自己报了私仇,却没想到楚国竟不丢一兵一卒,顺手消灭自己。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假道伐郭简介,它来自哪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