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列国频繁互质,秦昭襄王发动长平战争,燕昭王发动五国伐齐,甚至秦始皇一扫六合。
那么,为什么这些诸侯国的儿子在战国时期要去其他国家做人质呢?他们的母国是如此虚弱,他们需要用公共质子来换取两国盟,好吗?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img]48760[/img]
事实上,中原很早就存在了双方的互质,但大多存在于东夷和荆蛮部落之间,影响不大。春秋时期,周朝衰落,与新兴诸侯国郑国的关系日益恶化。为了平息郑庄公的猜疑,周平王与郑庄公交换了人质,证明了双方的相互信任,历史上被称为“周郑交质”。
然而,交换人质的行为并没有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为了挽回天子的面子,周桓王采取行动攻击郑。双方在葛开战。在这场战争中,郑国将军朱丹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天子的权威消失了。然而,尽管这对周郑邦交没有帮助,但质子邦交还是继续了下去。
然而,春秋时期的世界纠纷并不激烈,大多数诸侯争霸都打着尊王熙夷的旗号,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因此,在整个春秋时期,只有少数质子案例,其中大部分发生在齐桓晋文之后,争霸模式逐渐频繁。
春秋战国之交,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越王灭吴。诸侯之间逐渐出现了你死我活的局面,形势突然紧张起来。以魏国为开端,列国纷纷变法图强,诸侯的对外战争也开始从争夺中原霸主转变为兼并土地人口,甚至动辄灭国。
进入战国时期后,春秋初年的300多个诸侯国急剧减少到十几个国家,列国之间的交伐战争越来越频繁,质子行为也越来越多。
一般来说,列国派出的质子是地位低、背景差的公子。如果发生事故,不会危及国内局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质子在其他国家会生活得不好,而是可能会享受很高的待遇。这是质子通常寻求相互信任、罢工、求助、威胁土地等外交手段的帮助。因此,它自然存在于某种信物中。
[img]48761[/img]
互质之初,往往是两国关系缓和的开始,但也有不好的情况。
战国时期,形势危险多变。前一刻喝酒的两国君王,下一刻很有可能拔刀相对。因此,交换到敌国的质子往往处于朝不保夕的局面。一旦双方真的打架,质子最有可能被祭旗。因此,质子通常被安排居住在一个国家的首都,以便于监督和监督。
当然,即使质子有很多风险,很多公子王孙都愿意承担责任。这是战国时期,除了军功爵士,晋升渠道很少。公子王孙虽然有人生优势,但如果不建寸功,很难说服大众。更何况每个诸侯国都有大量的公子。如果他们想出人头地,只能通过战场杀敌或者邦交为国效力。
秦国雄霸如虎,战将如云,不缺精兵强将。虽然有公子担任将军指挥官的情况,但基本上都是合法的,与普通公子无关。战国中后期,山东列国的战场将军属于高风险职业,尤其是与秦军作战时。
因此,作为质子建立功名,成为出人头地的捷径。
秦武王死后,武王之母惠文后和武王后都设立了公子,赢得了王位。然而,由于他们的胜利很高,但他们的功劳很浅,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朝臣中,魏冉领导的学校更喜欢米八子的儿子嬴姬为王。当时,米八子(宣太后)和嬴姬在燕国处于优势。后来,赵国辗转反侧,得到赵武灵王的支持,回到秦国。
当然,赵的政治投资并没有带来多少好处。嬴姬回国称王为秦昭襄王。正是在秦昭襄王(在位时间56年)时期,战国后期著名的历史事件如池池之会、长平大战相继爆发。
[img]48762[/img]
秦昭襄王时期,赵国国力大损。长平之战后,虽然赢得了邯郸守卫战,但早已精力充沛。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举兵攻赵,并连克三城。赵国主政的赵威后因此向齐国求助,但齐国要求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为质子。赵威后溺爱幼子,坚持不肯,被触龙劝诫,因此有著名的《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用触龙的话来说,有句话叫“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质子,能给长安君在朝野带来极大的名声。
由此可见,战国后期,质子邦交已成为两国协议的信物和质子本身积累声誉的途径。
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儿子都需要去别国做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