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观念中,“太医”和“御医”是一回事,都是为皇帝或贵族看病。真的是这样吗?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48636[/img]
“太医”一词可以追溯到秦朝,当时有“太医令”一职。西汉时期,有太医的官职。唐宋时期,太常寺还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金朝开始称之为太医院。元朝的太医院已成为一家专门负责医疗和制作御药的独立机构。到了明朝,太医院已经有了分支机构。
“御医”的水平比太医高,一般只给皇帝或皇帝的姻亲看病。从明清两代太医院的官职设置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太医院的医生分为四个等级,第一名称为“御医”,只有13人,雍正乾隆时期只有7种御医,与县令水平相同。二等被称为“官目”,有26人,八品和九品各13人。第三种叫医生,共20人,“给九品冠带”。第四级被称为“医生”,有30人,没有等级。
[img]48637[/img]
“御医”只是一流的13名医生。即使医院使者(正五产品)的金额是左右(两位副院长),也只有16人。“太医”是指整个太医院的92名医生。其中,御医、官目、医生三级的59名医生可以独立看病,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只是助手,现在是助理医生或护士。
所以“御医”和“太医”是两码事。
为什么御医的水平比太医高?一般只给皇帝及其亲属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