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诸葛亮在刘备先驱去世后,从228年春至234年冬,进行了五次北伐,并对曹魏发动了五次战争。每次他自信地率领军队,但每次他都失败了。虽然后人钦佩诸葛亮的忠诚和勇气,但他们也怀疑北伐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img]47713[/img]
事实上,从诸葛亮当年的《隆中对》中可以看出北伐是否有成功的可能。当时,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三步战略:
第一步是赢得荆州,获得益州,以此为霸权基础。从那以后,东西可以呼应,发展壮大;
第二步,向西与诸戎搞好关系,向南安抚少数民族部落,与东吴保持和平,最好形成联盟。
第三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派一名将军出荆州,然后向北攻打万城和洛阳。同时,蜀军主力从秦川出发,兵分两路攻打魏国。
这样,兴复汉朝就指日可待了。
这三步规划可谓相当老辣,从中也可以看出诸葛孔明绝世之才。刘备按此行事,实力一天天发展壮大,逐渐有实力与曹操抗衡。当时前两步已经大致完成,刘备只要等待机会,就能实现多年的夙愿。不幸的是,彝陵之战后,荆州易手,蜀国大批精锐部队也丧于东吴之手。更糟糕的是,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开始蠢蠢欲动,试图浑水摸鱼。
虽然诸葛亮已经努力工作了五六年,暂时稳定了局势,但蜀国在短期内无法实施这一战略。虽然诸葛亮修复了蜀吴之间的裂缝,但荆州还没有回来。
此外,与苏州保持和平是不幸的。如果你想形成一个联盟,你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它。这样,蜀国完成的前两步就必须重新开始。即使前两步再次实现,我们也必须等待时机成熟。
曹魏的君主是一代明君曹睿,司马懿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因此,蜀国的时机还不成熟。因此,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诸葛亮充满了战略。他怎么会不知道呢。那么,他为什么坚持北伐呢?经过研究,后世学者大致有四种解释。
首先,汉朝的复兴是蜀国的基础,也是刘备凝聚人心的政治口号。正是因为这个目标,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才有理由在益州执政。诸葛亮进入蜀国后,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他失去了这种追求,蜀国的国力将会下降。
[img]47714[/img]
,与魏武相比,蜀国的资源太少了。如果你停下来,你只能看着蜀国一步一步地灭亡。
其次,诸葛亮跟随刘备几十年,感谢主人的恩情。刘备命令他在临终前复兴汉朝。诸葛亮只能坚定不移地完成主人的遗愿。@ 在诸葛亮看来,复兴汉朝是他的最高目标,也是他生命的意义。因此,诸葛亮在北伐之初就有一种悲剧的感觉。
然而,为了激励下属,他深深地隐藏了这种死亡的感觉。他知道自己做不到,想报答先主。学者为知己而死,诸葛亮隐居多年才能遇见明主,展现野心。他对刘备的感激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在北伐期间,他已经把个人得失和生死放在了一边。
第三,魏国士兵多,幅员辽阔;东吴富裕稳定,君臣一心一意。然而,蜀国大败后,人们感到恐慌,不知道该去哪里。诸葛亮此时毅然坚定的北伐,能让大家充满希望。如果连德高望重的宰相都说北伐不可能成功,那么蜀国就要混吃等死,等待解散。
最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蜀国很难一举击败魏国。即使时机成熟,蜀国也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蓄势待发的上进心。
二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军队。
这样,坚持北伐确实可以维持上述两个条件。因此,诸葛亮也可能在等待机会。如果蜀国只是一个安全的角落,那么即使魏国给了蜀国机会,蜀国也不能抓住它。
遗憾的是,五次北伐,第一次输给了未知的人,误用了马苏。第二次和第四次粮草不足,只能失败。虽然第三次攻占了武都和阴平县,但只能说是一场小胜利。从北伐的整体情况来看,效果仍然很小。至于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已经耗尽了。他死于战场,并宣布了北伐的失败。
后世,虽然有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策略,但最集中的讨论是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诡计”。甚至很多人认为,如果诸葛亮愿意听从这个计划,历史就会改变。事实上,现代很难考证诸葛亮当时的心态。然而,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也许诸葛亮把军队挥向祁山而不是奇兵出子的午谷,这只是现实造成的必然选择。
[img]47715[/img]
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一种军国主义,是一种自取灭亡的方式。事实上,诸葛亮已经进行了五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它才能真正被称为“全面的大规模战争”,而其他三次只能说是“地区性的小规模战争”。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北伐才能动摇蜀汉的国力。然而,在第一次北伐中,除了在街亭里轻微损坏士兵和马匹外,汉军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至于第五次北伐,蜀汉最大的损失是诸葛亮的死。
虽然诸葛亮北伐失败,但他的忠诚永远存在于世界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杜甫对他的感叹“出师未捷先死,英雄泪流满面”,真的写下了无数世人的心声。
北伐有成功的可能吗?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你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