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兵变的背景是什么?江都兵变的过程是什么?江都兵变的结果如何?以下是详细介绍。让我们看看!
江都兵变简介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帝从东都第三次乘龙舟南下江都。这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蔓延到全国。
[img]46955[/img]
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逼近东都,宣布杨帝十大罪。李渊还攻入长安,拥有立代王宓,自称唐王。江南起事队接近江都,杨帝觉得末日即将来临,照镜说:“好头,谁来砍它!”江都宫的每个人都处于危险之中。
这时,司马德侃率领的骁果军都是关中人。他们在外面呆了很长时间,错过了家乡。司马德侃和虎本郎将军元礼与裴虔通密谋推动左屯卫将军宇文化,发动兵变,带领人们西归。
大业14年(618年)3月10日(也有人说是11日)晚上,司马德侃从玄武门引来骁果,裴虔通和元礼直接进宫搜捕。杨帝闻变,躲在永巷,被叛军驱逐出来。到天亮,甚至到宿舍。
之后,宇文化和令狐行达上吊杀了杨帝。他杀死了隋朝的宗室和外戚,但杨帝的侄子秦王浩与宇文智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被任命为皇帝。后宇文化和自己的总理,宇文智和左仆射门,准备带领10多万隋朝官兵回到西方。
江都兵变的背景
杨迪皇帝即位后,横征暴敛,军国主义。这种无休止的征集、兵役、兵役的负担几乎骚扰了全国各地的农民,把社会经济推向了绝望。史称: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菊为茂草。
阶级矛盾严重加剧,广大人民安居不胜冻灰,死期交急,剽窃犹得延生,农民起义终于全面爆发。
大业七年(611年),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第一面揭义旗,自称知世郎,为号召农民起义而写了《无向辽东浪死歌》。
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火势迅速蔓延到黄河南北,并向淮水和长江流域发展。大业十三年前后,各地农民起义军逐渐汇聚为三大主力军,即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齐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隋朝的统治。地方官僚地主也乘机起兵,全国处于分离状态。隋朝控制的地区只有东都洛阳等孤城,东南只有江都的一角。杨的世界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崩溃。
大业十二年(616年),杨迪皇帝第三次驾驭江都。他害怕北方农民起义的发展,不敢北回。隋朝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第二年,太原留守李渊占领了都城长安。杨迪皇帝的孙子杨宇是皇帝,杨迪皇帝是皇帝。江都更加恐慌。
杨迪皇帝知道大势已去,更是放荡。他在江都宫设了100多栋房子,每栋房子里都有一个美女,轮流做东道主。杨迪皇帝是自己的客人,带着萧后和她的妾东游西宴。他每天喝酒,每天晚上都喝醉。纪有1000多人经常喝醉。
尽管如此,当杨帝看到世界的混乱时,他知道时间不多了。于是他退朝时,戴着围巾,穿着短衣,走过各个宫殿,不停地走着。他总觉得自己看不够到各处的风景。
[img]46956[/img]
杨迪皇帝知道占卜,喜欢说江浙话。他经常半夜摆酒,抬头看星星。他对萧后说:“外面有很多人算计农,但农不失为长城公陈叔宝,你也不失为沈后。让我们享受一下酒吧!”然后他喝醉了。
杨皇帝还拿着镜子照了照,回头对萧后说:“谁应该砍掉一个好头?”萧后惊讶地问他为什么这么说。杨皇帝笑着说:“高低苦乐循环的变化有什么好悲伤的?”他预感到自己的极限即将到来。
江都兵变的过程
一、士卒北逃
杨迪皇帝看到中原一片混乱,不想回北方。他打算把国都迁到丹阳,保守江东,命令大臣们在法庭上讨论迁都问题。内史侍郎于世基等人认为这很好;右候卫将军李才尽力解释这是不可取的。他请杨迪皇帝开车回长安,并愤怒地与于世基争论。
衡水人李桐客说:“江东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环境恶劣,地域狭窄。他们应该在内部支持朝廷,在外部支持三支军队。人们负担不起。恐怕他们最终会站起来造反。”
皇家历史弹劾李桐客诽谤政府,因此公卿们曲意阿奉杨帝的意思:“江东人民长期以来一直渴望陛下的幸运。陛下过河抚慰和统治人民。这就是大禹的行为。”因此,杨迪皇帝命令修建丹阳宫,并准备迁都丹阳。
当时江都的粮食都吃完了。大多数来自南方的守卫骁果军都是关中人。他们在外面呆了很长时间,想念他们的家乡。看到隋帝没有回长安的意思,他们大多计划逃回家乡。郎将窦贤带领下属西逃。隋帝派骑兵追他,杀了他,但还是有人一直逃跑,让皇帝头疼。
二、骁果密谋
虎贲郎将扶风人司马德侃一直得到杨帝的信任。杨迪皇帝派他领导骁果,驻扎在东城。司马德侃与平时比较好的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商量,说:“现在每个人都想逃跑,我想说,我怕早点被杀;不说,事情真的发生了,逃不过家庭灭亡。我该怎么办?又听说关内沦陷了,李孝常以华阴反叛,皇帝囚禁了他的两个弟弟,准备杀人,我们这些人的家人都在西边,能不担心呢?”
袁和裴两人都慌了,问:“既然如此,有什么好办法吗?”司马德侃说:“如果骁逃跑了,我们不妨和他们一起跑。”袁和裴都说:“好主意!”
江都兵变的过程是什么?江都兵变对隋朝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