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是农历正月的第一天;也是第一个朔日,又称“元朔”。春节,俗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间活动包括新年问候、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说:“正月是端月,第一天是元日,也云正朝,也云元朔。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一日是农历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朝,月朝,日朝,又称“三朝”;也是第一个朔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也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思是正月初一是年、月、日的开始。
正月初一,清朝前一直被称为“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春节”。在先秦时期也叫“上天”、“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又称“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被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就叫“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被称为“元旦”或“元日”。
[img]46115[/img]
1911年辛亥革命后,公历(阳历)开始计年,因此公历1月1日被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春节”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着团结和繁荣,是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节日。
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是正月初一。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到正月十五。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举办了各种庆祝春节的活动,气氛热闹喜庆;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除旧布新、欢迎新年、拜神祭祖、祈求丰年。形式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
[img]46116[/img]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鞭炮,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过后,碎红满地,灿如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街上充满了瑞气,喜气洋洋。
初一早上,年轻一代起床后,首先要向长辈致以新年问候,祝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崇拜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年轻一代。在向家里的长辈致以新年问候后,人们出去见面时也应该微笑着祝贺新年,并说“祝贺他们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邻居或亲戚朋友也互相拜年或邀请饮酒娱乐。
相关禁忌
俗话说,正月初一是扫帚的生日。这一天不能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赔钱,吸引“扫帚星”,导致厄运。如果非要扫地,一定要从外面扫到里面。这一天不能往外面泼水倒垃圾,怕赔钱。今天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一个习俗,除夕打扫干净,除夕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个大桶来盛废水,当天不扔出去。
为什么正月初一也叫[元朔]?中国民间有哪些相关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