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明朝中后期,皇帝经常让司礼监的太监做什么?

司礼监,官方签名,明确。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和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笔迹、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负责皇城所有礼仪、刑名、管理差、听事。司礼监被称为“第一署”。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太监负责司礼监,明初权力不大,而且受到限制。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厌政、幼冲等原因,皇帝经常要求司礼监代帝批红。这样,司礼监利用这个机会,不断扩大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带来了不良后果。司礼监虽然有这么大的权力,但不能像唐末宦官那样随意废除皇帝。明代司礼监始终受制于皇权。

[img]45354[/img]

明代,著名宦官王震、刘瑾、冯宝都曾担任过司礼监的主管。他们都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魏忠贤曾担任司礼监,也担任东厂太监。

组织结构

明代司礼监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督一员,秩序在监官之上,居住在本衙门,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丝纱、丝布、纸剖,各有库存。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佐理之,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内书堂也属于它。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要经书印板和印成书、佛、道藏、藏藏,都是佐理之道”。

由此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家负责刻书和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嘉靖十年(1531年),清理了内府工匠数量,曾革去老弱残疾人15167人,实留12255人。其中,司礼监占1583人,出版商62人,背匠293人;折叠工匠189人;裁剪工匠80人;印刷工匠134人;黑墨工匠77人;笔匠48人;画家76人;出版工匠315人,总共1275人。450多年前,司礼监经厂有1200多家印刷厂,分工细致,是当时世界出版印刷行业的奇观。

与皇权的关系

明中叶以后,司礼监与内阁形成了直接的权力互动关系,因为他负责掌管章奏文件,并根据内阁门票批准朱。皇帝、内阁和司礼监组成了一个不同的边三角形,其中皇帝位于顶端,内阁和司礼监位于底部的两端。这完全取决于皇帝与他的关系的密切性和信任。

[img]45355[/img]

内阁主要是通过计划加强皇权的统治效率,而礼品监督主要是通过代表皇帝批准红利来监督和限制内阁的权力。明中叶以后,皇帝大多住在后宫,享受荒野,忽视国家政府,经常由太监授予红利。明朝人经常认为宦官的力量抓住了首相的权力。然而,内阁的计划不能决定内部监督的批准,相应的相应权力将转移到太监手中。

就其权力性质而言,批红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因此,司礼太监代表皇帝批红,代行皇权,而不是夺取相权。由此可见,明朝皇帝授权司礼监代行批准红利。与其说是太监代为处理国家政府,不如说是利用宦官的力量遏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行政活动,确保皇权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因此,司礼监的主要职能是保卫和巩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

作为皇权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中介,内阁弥补了皇权统治效率下降的缺陷,司礼监在稳定和巩固皇帝独裁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太监的制度及其相关限制得到妥善执行,皇帝可以成为文官和太监之间的平衡者,左右约束,手相互约束。

强大皇权的两个主要表现是稳定性和效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补充了明朝皇权,使明朝统治者建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大的专制皇权体系。


明朝中后期,皇帝经常让司礼监的太监做什么?明朝中后期,皇帝经常让司礼监的太监做什么?

,,,,,,,

  • 明世宗统治的嘉靖年间有何表现?他在位多少年
  • 明世宗嘉靖帝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名叫朱厚熜。朱厚熜公元1507年出生于湖广布政司安陆州。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的第二个儿...

  • 福王朱常洵是怎么死的?朱常洵生平事迹简介
  • 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钧的第三个儿子,生母是明神宗宠妃郑贵妃,明光宗朱常洛是其异母兄长。明光宗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原本是...

  • 胡蓝之狱看朱元璋的残忍:明太祖朱元璋的极端统治
  • 朱元璋起自微寒,做了皇帝以后,能够不隐晦他的出身,显示出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信心。但是,他的微寒身世和残酷斗争的经历,...

  • 建文帝朱允炆最后结局如何?建文帝是怎么死的
  • 关于朱允炆的结局结局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与他的皇后一起被烧死在皇宫中。当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皇宫,宫...

  • 揭露明朝徐达的死因:为什么墓碑比朱元璋高?
  • 徐达一生中留下的最大谜题是他的死。这样的版本是众所周知的。据说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害怕开国功臣会抢走他的天下,于是他下...

  • 从叛军到明朝最后的忠臣:可歌可泣的一生
  • 崇祯皇帝的自杀标志着以崇祯为首的明朝统治的结束,但大明还没有完全死亡。当时,江南地区仍在朝廷委派的官员手中。他们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