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制度中,有两个非常著名的术语:“三省六部”和“三公九卿”。其中,很多人都能回答“三省六部”,但估计很多人可能无法回答“三公九卿”。尤其是“三公”——虽然只有三个官职,但哪三个是。总有不同的说法。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45188[/img]
“三公”流传最广的两种说法。
一种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一是“司徒”、“司空”、“太尉”。
特别是后者,由于三国历史深入人心,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太尉”。那么,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是准确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公”的前身
三公的名字在古代是存在的。西汉早期,朝中有三位高官:宰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因此有人称之为“三公”。这是对“三公”最早的解释。
丞相,有时被称为“相国”,是汉朝承秦而置。秩万石,“金印紫丝”,地位最高,是汉初第一高官。“掌控天子,助理万机”,几乎无所不统,权力最大。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丞相府有“百官朝会殿”,皇帝不得不与他讨论国家大事,亲自来到他的殿堂。此外,丞相还负责国家行政事务和官员考核任免权。
这种情况直到汉武帝才改变:武帝初年,外戚田芬为宰相。他不断扩大宰相的就业权,作为皇帝的叔叔,这引起了汉武帝的不满。此后,武帝以大司马、大将军参议机密大事,分割丞相手中的权力。自武帝以来,丞相虽然名义上还是百官之首,但实际权力却大大削弱。到汉哀帝时,丞相更名为“大司徒”,地位在大司马之下,是第二位高官。
[img]45189[/img]
太尉也承秦制,工资和丞相一样,“秩万石,金印紫丝”。但地位次于后者,是第二位高官。职权是专门管理武(军)事务的,从制度上讲,权力也很重。但由于当时丞相无所不统,武事也在其职权范围内,所以在丞相权力最大的时期,太尉一职并不常设。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汉武帝之前,只有卢婉、周勃、灌婴、周亚夫和田芬担任过太尉。从汉初设太尉,到武帝建元二年废除,共67年,其中5人担任太尉只有22年,约为三分之一。
可以看出,当时太尉的职位并没有成为常态。到汉成帝时,因为亲戚王莽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担任大司马的职务,甚至代表太尉负责武术,并被授予银行收官署。从那时起,他成了一个真正的职位。后来,在哀帝时期,王莽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他的大司马职位也高于大司徒(原总理),成为第一位高级官员。
御史医生也来自秦朝,“两千石头,银印青丝”,地位略低,是汉初第三高级官员。权力是监督官员,可以说是“副总理”,权力也很重。但从薪水和印章来看,它与总理和太尉不属于同一水平。在古代,官员通常分为四个层次:公共、清、医生和士兵,其中总理和太尉属于“公共”级别,皇家历史医生只属于“上清”级别。
然而,由于太尉不是常设的,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副手,在百官序列中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权力也不小。到汉成帝时,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
哪个朝代最早解释[三公]?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