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军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赤眉军于天丰五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东莒县)工作。首领是琅琊人范崇,以泰山山区为基础,与政府军作战。几年来,它发展成千上万的人,主要由农民组成,其中大部分是文盲,所以主要是口头传递。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位老人,其次是从事、卒史等名称,大多延伸了汉代乡官的名称。
随着赤眉军的发展,在地皇三年(22年),王莽派儿子王匡、廉丹率领约10万军队进攻赤眉军,遭遇挫折。赤眉军发展到10万多人,势力扩大到青州、徐州、兖州、豫州。
23年来,更始皇帝刘玄即位进攻长安。首先,赤眉军愿意降于更始,但双方立即再次开战。25年来,赤眉军分两条路,由范崇和徐宣率领。在攻关过程中,他们以汉朝皇室刘盆子为皇帝。徐宣任丞相,范崇识字,任御史医生。
[img]44378[/img]
莒州起义
樊崇,琅琊灵门人(今莒之北),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是一个简单勇敢的农民。他身材高大,勇敢,善于与不公正作斗争。穷农非常喜欢他,愿意和他一起工作。
莒州原本是一个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地方,但也是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最残酷的地方。特别是西汉末年,封建社会矛盾加剧,不仅被剥削阶级压迫,而且剥削阶级无法维持他的统治。王莽篡夺了汉朝的复古改制″失败进一步加深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土地兼并的趋势继续发展,压在人民身上的兵役和税收负担比以前更重。同时,统治阶级滥用刑罚,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范崇在家乡活不下去,就去莒州雇人生活,想摆脱饥饿。然而,王莽新朝的官员在莒州更残忍地向农民勒粮逼税。为了活下去,活着的范崇在公元18年(新莽天凤五年)与穷人和一些年轻强壮的农民在莒州起义。继海曲(日照)吕母起义后,在莒州又举起了义旗。
号称赤眉
琅琊人范崇起兵于,有百余人,转战太山,自称三老。这时,青、徐二州闹大饥荒,小偷蜂拥而至。强盗们认为范崇勇敢,都属于他,一年之间扩大到一万多人。范崇同郡庞安,东海郡徐宣,谢禄杨音,也各起兵,合起数万人,都带兵回范崇。中等职位最高的是三位老人,其次是从事,再次是中风官员,一般被称为“巨人”。
王莽派平均公廉丹和太师王匡发动进攻。范崇等人准备迎战,但他担心下属会和王莽兵混淆,所以他让下属把眉毛涂红以识别。从那时起,他被称为赤眉。
纪律严明
赤眉军纪律严明。史书上说“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亡,伤人者偿创”。赤眉军以泰山为基地,在青、徐二州间来回打击官府,抢粮救灾。各地都有富人,粮食如山。周围的人,由于多年的干旱和蝗灾,草根树皮不能吃,饥饿的人到处流离,无数的死者。范崇看到面黄肌瘦的人和沿途饿死的人,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下令起义军到处打击贪官,抢粮救灾。当地刺吏、郡守无法治愈,逃之逃亡。
[img]44379[/img]
发展壮大
公元21年(地皇二年),王莽派将领景尚率领一队官兵镇压范崇领导的起义大军。赤眉军和官军打了一年多的仗,打了一场大胜仗,杀死了景尚。王莽怒不可遏,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领10万大军镇压赤眉军。赤眉军战斗勇敢,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在成昌(今山东东平县)大战中,范崇一枪刺伤了王匡的大腿。王匡急忙逃跑。廉丹被赤眉军首领董宪杀死,官军崩溃。这场战争过后,赤眉军更加壮大,发展成十多万人的武装力量。
昆阳之战
公元23年,地主阶级反王莽武装集团立刘玄为汉帝,号称更始皇。
政权建立后,派王凤、王常、刘秀率兵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东北)、盐县(今河南盐城)等地,又派刘演率兵进攻宛城。王莽发州县兵43万,号称百万,由王邑、王寻率领,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莽军南出颍川,前锋约10万人入围昆阳。王凤、王常率领8900名义军坚守昆阳,以待援兵。刘秀、李轶等轻骑突围,召集了一万多名义军星夜间抢救。
进入昆阳时,刘秀带领3000名死者从城西袭击王毅和王寻的中国军营,杀死了王寻。昆阳守军也抓住机会进攻,内外进攻,鲁莽军队崩溃,王毅和数千名残疾人逃回洛阳。
新莽灭亡
莽军主力被歼灭后,各地纷纷起兵,杀害新莽官员,用汉年号等待更多的圣旨。新市、平林将军看到刘演、刘秀的名声,劝刘玄除掉刘演。绿林军立即分为两种方式:王匡率领洛阳,沈屠建、李松率领武关。第一年(公元23年)9月,在各种反莽力量的配合下,绿林军成功攻占长安。
王莽逃到渐台,被商人杜吴砍死,从而结束了新莽政权的统治。十月,刘玄北都洛阳,次年又迁都长安。
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简介:汉代哪些乡官的名字大多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