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出兵安南的决定与郑和下西洋战略意图的实现密切相关。一些学者认为朱迪的“县安南”决定太草率,指责他忘记了祖先训练中“供应不足,人民不足以使命”的警告。这里有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如果只是为了给安南一个教训,那真的是草率和不负责任的,但事实告诉我们,朱迪“县安南”的决定经过仔细考虑,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即实现明朝在中南半岛的军事存在,呼应郑和船队,从陆路和海路共同巩固西方贡献体系。
[img]44332[/img]
安南位于中国人陆与中南半岛的连接处,可作为明朝经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县安南”后,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岛,占领城市、暹罗和真腊国家,远远控制苏门答刺、旧港、瓜哇和半岛附近的泥泞国家。郑和船队的存在是暂时的,明朝交趾省的存在是长期的。成祖谓人说:“安南黎贼知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肃洁。正道“郡县安南”最直接的影响。
越南学者认为,明朝县安南后“成为与东南亚和西欧船舶交流的基础”。“县安南”大大提高了明朝对南海的控制和影响力,为郑和下西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此外,作为一个肆无忌惮地挑战明朝宗主地位的典型案例,安南被兴师问罪,并被纳入明朝的直接管辖权,这对西方国家杀鸡猴起到了警示作用。事实上,成祖在县安南后,曾多次警告和震慑安南不安的番国。“问罪之师”、“安南之鉴”震慑诸国的效果十分显著。
“县安南”和“郑和下西洋”都是永乐对外关系中的大事,但后人对两者的评价却大不相同。前者被认为是朱迪外交活动中的一个重大错误,后者被认为是震惊世界的壮举。若孤立地看着它们,似乎是有道理的。“县安南”以失败告终,而“郑和下西洋”则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如果把“郡县安南”和“郑和下西洋”两个人事联系起来,朱棣“郡县安南”的战略意义不容低估。
明朝朱迪将安南国设为交趾政使司。1407年,为了恢复陈朝,明朝推翻了胡朝,并在越南地图上设立了交趾政使司(永乐成立五年),直接统治越南。
永乐五年(1407年)在地址上宣布政使司,管辖交州府、北江府、谅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镇蛮府、谅山府、新平府、演州府、易安府、顺化府、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嘉兴直隶州、归化直隶州、广威直隶州。
永乐六年(1408年)6月1日,明廷正式下令将“安南”更名为“交趾布政使司”(行省),设布政司、按察司、均指挥使司,吕毅均指挥使司均指挥使(负责军事),黄中为副。太原直隶州和宣化直隶州分别升级为太原府和宣化府。
[img]44333[/img]
宁化直隶州位于永乐九年(1412年)末。
升华府13年(1415年);降演州府为演州直隶州。
宣德两年(1427年)废除了政府部门。然而,史多后来证明,宣德“放弃脚趾”的负面影响是长期和致命的。这一事件严重打击了明朝在西洋地区的国际声誉,动摇了明朝的宗主地位。失去安南意味着失去西洋,这可能是朱瞻基没有预料到的。
随后,1431年农历正月五日,黎利接受明朝册封,安南从此扰边不绝。
成化时期,西厂公汪直以安南黎豪被老挝打败,想乘间取之。言于帝,索永乐讨安南故事。大夏匿佛玉,秘告尚书余子君说:‘兵惹一开,西南立糜烂了。’子俊悟,事得睡。
公元1527年,后黎朝权臣安兴王(越南语)An Hưng Vương)莫登庸(MạcĐăng Dung)胁迫黎恭皇(LêCung
Hoàng)禅让,改元明德,仍以升龙为都,建立莫朝(NhàMạc)。阮干,时任黎朝右卫殿前将军,在莫登庸篡位后,率族人逃入哀牢,招兵买马图谋复兴黎朝。
1532年,阮干哀牢寻找黎昭宗的小儿子黎维宁,并为黎庄宗设立了皇帝(LêTrang Tông),南方清化与北方莫朝对抗,越南大乱。
1529年底,莫登庸将位置让给了太子莫登英。第二年正月,登英正式登位,为莫太宗,改元大正。登庸自称太上皇。1537年,黎庄宗派北京陈述莫氏篡位夺权,要求明朝讨伐莫氏。
第二年,明世宗(嘉靖皇帝)任命仇鸾为都督,毛伯温参赞军事,屯兵镇南关,准备入越攻莫。1539年3月,莫登庸派使到镇南关请降,将安南土地册及户籍献给大明。
1540年11月初三,莫登庸和几十名大臣自绑跪拜,入镇南关向明朝官员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越南语:An Nam
quốc)降为安南都统使司(越南语:An NamĐôthống
sứty)从属国降为属地,改其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司法事务,听全部废墟。
命莫氏是安南统使秩从二品,世袭,三年一贡。名义上,越南再次进入中国版图。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中,后人对[郡县安南]和[郑和下西洋]有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