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禄山率领部将史思明等将军共15万兵力起兵范阳,以奉密旨入朝攻打杨国忠的名义,发动了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的繁荣局面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消失。从此,唐朝衰落了。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古今史学家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大致持以下观点。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1、唐玄宗晚年对政事倦怠,过于宠爱李林甫、杨国忠,沉默寡言。
[img]44045[/img]
2、“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导致朝廷弱势,边境强势,使安禄山这样的节度使其具有叛乱资本。
3、唐玄宗重用蕃将为边帅,“各道节度尽用胡人,精兵咸守北方,天下势头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
4、安禄山与杨国忠的权力斗争促进了安禄山的反叛。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很多。抛开前三点,第四点可以说是天宝年间安史叛乱的导火线。据《资治通鉴》记载:“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危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上晏驾后作乱。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与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取信于上。禄山决定突然反抗……”可以看出,安禄山早就有了谋反的想法。不管有没有杨国忠,他迟早会背叛李唐,但杨国忠确实有助于安禄山的叛乱。
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例如,如果法国大革命中没有拿破仑,就会有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建立法国帝国。同样,天宝14年的安史之乱也不是偶然的。值得注意的是,安禄山发动叛乱,打出了杀死杨国忠的名字。安禄山和杨国忠之间有什么矛盾和纠缠?这将从安和杨的崛起开始。
安禄山本姓康,名轧罗山,随母亲再婚改姓安姓,名禄山。安禄山长大后,鬼灵精怪。他出身贫寒,不仅身材好,而且熟悉边境六番语言,成为互市郎将(唐代和少数民族交易市场的管理员)。安禄山虽然体态膨胀,但善于奉承逢迎,他被节帅张守贵收为义子,爬上高枝后地位一路提高。逐渐升至千卢将军。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禄山为平卢兵马使,以贿赂交接唐廷派往河北的御史,赢得了唐玄宗李隆基的称赞和青睐。
[img]44046[/img]
开元二十九年,官营州都督;天宝元年(742年)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年,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十年,河东节度使,掌握了今天河北、辽宁西部、山西的军事、民政、财政权力。又被封为东平郡王。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成为平卢、范阳、河东的节度使,势力极度扩大。
安禄山是一个情商高,懂得加盟的人。先是张守贵,后来赢得了玄宗的赏识和恩宠。凭借自己的“憨厚”,他巴结了杨贵妃成为杨贵妃的义子。作为一名节日使者,安禄山手里拿着重兵和皇帝的宠信。他不仅变得越来越傲慢和专横,而且雄心勃勃,试图在玄宗死后取代他作为皇帝。
大多数人看到这种狼的野心都不敢暴露。只有当时的首相杨国忠害怕自己的权利受到挑战,并鼓励唐玄宗摧毁安禄山。当时,杨国忠是一位宰相,也是一位皇室亲戚,安禄山是一个边境节日,使他不常接近皇帝。可以合理地说,与安禄山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为什么杨国忠总是向皇帝说安禄山会反抗?说到权力的争夺,安禄山这个人左右逢源,无论是安禄山的出身还是他的品行,都让杨国忠不屑一顾。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不仅成为一个节度,而且不知道如何收敛,这不得不让杨国忠害怕。
俗话说,一巴掌拍不响。安禄山和杨国忠都怕对方动摇地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个不断煽风向皇帝,另一个不停地决定先发制人。天宝十四年的叛乱,表面上是安禄山被激起反叛,实际上是一场计划已久的叛乱。打着“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字,安禄山只是自欺欺人。安禄山和杨国忠的心思怎么会被世人看不见呢?@ 被杀谢罪,被儿子杀害。自古成王败寇,安禄山最后的结局也是他自取。然而,安禄山与杨国忠争来争去,两败俱伤,却为历史增添了一场动荡。
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性,那么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